仁济精神是什么?我认为是传承了175年的医者文化,是一种仁济医者集体人格的现实表现。无论是“仁术济世,医术安民”,还是“不忘初心,方能始终”,又或者是“敬佑生命,救死扶伤”,都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仁济医者们对仁济精神这种集体人格的具体描述。如果用余秋雨先生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短的文化定义来做注释的话: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它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时间冲刷,筛拣并沉淀成为医者文化的智慧结晶体后,滋养着每一个仁济医者。而我始终认为这样的集体人格和群体智慧触及了一个集体的深层本性,关系到身处其中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远比获得多少殊荣,得到多少奖项,医院体量和规模来的更为要紧,当然,如果每一代仁济医者都能领会这种深层本性。那么,殊荣、奖项、规模、体量也自然会获得,毕竟任何一种精神文化都终将结出现实的果实。 既然仁济精神是一种称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那么身在仁济医院这个集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能感受和理解到,反之,则将毫无感觉。从根源上来讲,它的逻辑也很好梳理:当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中的某一部分成为习惯并稳定下来,它就成为了行为方式。而行为方式又反过来约束和管理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最终这种方式成为了文化。而当这种文化影响了在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它就变成了一种精神。于是,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处理同事关系、组织关系时就形成了一种标准,这种标准就是精神价值。精神价值一出现,文化就演变为一种无形的法则,每一个人都会自发地去遵循。 仁济精神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任何成为习惯的行为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一定会结晶出一个东西来,这东西就是集体人格。余秋雨先生说: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集体人格是指一批人在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这种共同默契不必订立,而是深入到潜意识当中成为一种本能。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解释,相比弗洛伊德的集体无意识和荣格的一切文化最终成果是人格来得更有东方文化的韵味。荣格曾有一句名言,他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借用这句话,而我想说:不是仁济医者创造了仁济精神,而是仁济精神造就了仁济医者。 上述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文化最终的成果不是成绩,而是人,而且是群体性的人,是具有集体性深刻精神烙印的人。更通俗一点就是,仁济精神最终造就的不是一大堆的成绩,也不是一大堆的书,而是一大批的人。仁济精神的最终成果就是仁济医者。 相信我的很多同事们都对仁济精神进行过探讨,大家都在找仁济医者身上的共同点,一种群体性的特质,有各种各样的名称。但是,这种群体性不断提高、升级,升华的特点是最终促进仁济精神历经时光流逝后仍然保持其先进性的本源。简单来说,仁济医者的首要任务是提升自身境界,并帮助同事们提升,当所有仁济医者都提升了,仁济精神也就更上一个等级了。仁济精神也就更加伟大,完成了使命。 基于以上的观点,最后我来概括一下:仁济精神是一种医者文化,最终成果是仁济医者的集体人格;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构成了仁济医院的医者文化。在先后顺序上,生活方式在前,精神价值在后,最终演变为行为方式,结晶成医者文化,凝聚成仁济精神;仁济精神的精华是仁济医者的集体人格,这个观点来自于心理学,最终聚焦的是集体中的个体,也就是人,每一个仁济人;群体性是种特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仁济精神把每一个仁济医者链接在了一起,形成了共同目标,以群体性的优势,让每个仁济医者互补共存,共同组成了仁济医者这个优异的群体。以上五点是至今为止我所领悟的仁济精神,不能说一定完整及正确,但至少可以为年轻一辈的仁济医者拨去一些职业生涯中迷雾,也当为自己作的一个注解,与大家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