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分享

王振义院士:这十年

时间:2020-12-16  来源:胡德荣  作者:胡德荣

  被誉为“癌肿诱导分化第一人”、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出突出贡献的王振义院士,在86岁那年荣获了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  

如今,10年过去了,王振义院士已96岁高龄。这10年他做了些什么?身体还好吗?带着医学同道和广大病友及其家属关心的问题,记者日前在位于上海徐家汇路王振义院士的家中拜访了他。  

微信图片_20201216113250.jpg

“清贫的牡丹”

用“精神矍铄”“耳聪目明”8个字来形容王振义院士一点也不为过。踏进王振义三室两厅的居室,就仿佛沉浸在“牡丹园”中:客厅里、书房里、卧室里都挂有牡丹图,有拍摄的照片、刺绣的作品,还有国画的立轴,一派雍容华贵、天香国色的氛围。  

王振义搬过几次家,但这些牡丹图却永远跟着他。王振义指着一幅国画说:“我格外喜欢学生赠送的这幅牡丹图,恬淡清雅的意境,悄然生长在石头缝隙中的白牡丹静静地盛开着……”王振义喜欢的牡丹气质淡雅,并非寻常大红大紫的色调。  

2011年3月2日下午,在上海友谊会堂举行了一场千余人参加的“王振义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会上,上海瑞金医院内科住院医师、王振义的孙女王蔚动情地讲述王振义与老伴相濡以沫的故事,让聆听者看到了王振义在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背后温情的一面,很多人为之动容。原来,王振义治愈的第一例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5岁女孩小怡君,就是夫人谢竞雄医生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发现后,告诉自己丈夫的。  

王振义说:“就在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前夕,为我们临床科研团队同样做出重大贡献的我的夫人,患阿尔兹海默病安详地走了。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与生命中最爱的人分享这份最高荣誉。”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建校60周年校庆,校党委宣传部和上海戏剧学院以王振义为原型创作了一台人格化、情感化的话剧——《清贫的牡丹》。10月27日,首场演出在上海文化广场隆重举行,2000多名师生和校友代表被震撼了,王振义自己也被感动得哭了。他告诉记者:“代表雍容华贵、天香国色的‘牡丹’与‘清贫’看似一对矛盾体,但却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我们做人要有不断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魄,同时要有正确对待荣誉和自我约束的力量,对名利要看得淡,对事业要看得重。这就是‘清贫的牡丹’的精神寓意。”  

“直到现在,上海交大医学院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安排观看《清贫的牡丹》话剧,而且是由师生医护员工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牡丹剧社演出。我也会跻身学生中间兴致勃勃地观看,自己也接受正能量的再教育。”王振义说。  

一位新生在校园网上说:“演员们投入的演出把王振义院士的大师风范和‘清贫的牡丹’精神展现无遗,真实的故事最具感染力了。我深以自己未来能够成为一名医生而骄傲。”  

说起学生,王振义一脸高兴。陈竺、陈赛娟早已是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了。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在2015年也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一门四院士’,很多人这样说!”王振义还回忆说:“当年我应邀到湖南衡阳医学院进行一个星期的学术讲座,才念大二的陈国强一连听了7天,他的这种刻苦钻研精神也深深地感动了我。”说着,说着,王振义自己也宽心地笑了。  

每周“开卷考试”

在书房里,王振义指着书桌上一台宽大的电脑屏幕说:“我就靠这台电脑,没有它活不下去了。”王振义72岁那年开始学电脑,直到现在每天都离不开。  

从2003年起,每个星期四上午,瑞金医院血液科病房都会雷打不动地进行由王振义主讲的教学查房活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学生对他进行“开卷考试”。  

“这是我自创的特殊查房方式——‘开卷考试’,以补充传统查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其做法是每周先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查结果、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疑问、理论和新知要求,用电脑将答案做好PPT,在病例讨论时,向各级医生、进修医生进行讲解,这样既解决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又起到教学作用。”  

如今,这项别开生面的活动已坚持了17年。王振义说:“最近这10年,我的‘开卷考试’答案已经梳理成《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专著,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第二集,共计42个病例、68万余字。例如第一集中的‘IgG4相关淋巴结病’一病,就是近年来新命名的疾病,讨论既解决了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又综述介绍了此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关键和治疗方法。”  

对于这样的形式,瑞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糜坚青说:“王老师精彩的教学查房活动,对我们年轻医生来说是帮我们把‘饭烧好了’‘菜炒好了’。而且王老师讲的都有出处,如果感兴趣,我们还可进一步深入地了解。”  

其实,每次“开卷考试”前,王振义都要求提前几天看到病人的病史和医生们的问题。然后,他会一条一条地上网搜索全球最新文献,思考、分析后给出“答卷”,并在每周四与大家一起探讨。“这就是我现在的工作定位——协助科主任查找文献,既对年轻医生提高业务有所帮助,又能不断充实自己。”王振义说:“只要是对病人有利的事,我会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上面,我会把‘开卷考试’一直做下去,做到做不动了为止。”  

“解决患者的问题”,这是王振义一生不懈探索医学创新的动力来源,也是他始终停不下来的原因。受今年疫情影响,暂停了几个月的“开卷考试”通过全新渠道又恢复进行。前段时间,王振义在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医联体会议室的计算机显示屏前,带上了高科技助手——移动查房机器人“小雪”开始“开卷考试”。听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李军民教授介绍,这场“开卷考试”吸引了全国60余家血液病中心的3000多位血液科医生全程参与,并在直播空间里留言,与这位业界大咖积极互动。  

“获奖的感觉有好有坏”

这10年,王振义又获奖累累:2019年3月18日晚上,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2018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晚会上,获得“最美医生”称号;2020年9月6日上午,在中国首个世界级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上,摘得其中的“生命科学奖”,并把获得的350万奖金捐献给了扶贫基金会;2020年10月16日下午,在上海市首届“医德之光”“医德楷模”“医德楷模抗疫特别奖”颁奖活动会上,获得“医德之光”荣誉。  

在“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现场连线时,王振义在获奖感言中表示:获奖的感觉,“好的、坏的都有”。“好的是我们国家重视科学,做的工作对人民有益处就受褒奖。”  

但另一方面,他也在困惑:“我96岁了,为什么这个奖给我而不奖励年轻人?难道没有年轻科学家了吗?难道没有创新了?我的方法只能治疗一种急性白血病,不是治所有急性白血病,每天还有很多人因为急性白血病去世,我真的很难过。”  

当有人问王振义,迄今为止一共捐献了多少奖金,王振义只是轻淡地说:“没时间去统计这个数据。”  

记者追踪报道王振义院士30多年,清楚地记得:1996年,他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00万元奖金中40万元捐给医院,40万元捐给学校,10万元捐给他所在血液学研究所,自己只留下10%。2010年,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0万元奖金中450万元捐给医院,其余分别赠予参加全反式维甲酸研究的团队成员。  

至于有人重提用奖金建立“王振义基金会”,他坚持说:“不要叫‘王振义基金会’。我只是想以我绵薄的力量,培养更多医学事业的接班人,为白血病患者和癌肿病人造福。”  

采访中,王振义还回忆起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公开向国内外同行推广时,有人问他,当初为什么不申请专利。他回答:“对于这些追问,我还是那句老话:‘我国自主生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够能使白血病患者少一点痛苦、少花一点钱,那我们为什么不迅速地向国内外传播呢?’医学科学家要有独立思考的本领,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在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领域,我们既保持领先,又不垄断。对此,我不后悔!”  16字“保健秘方”

见96岁的王振义院士身体还这么硬朗,记者问:“老爷子:您有什么保健秘方?”  

“哪有什么秘方可言,我几十年来只是坚持了16个字——知足知乐、合理安排、动脑动手、善心宽怀。”王振义说,字面上这16个字通俗易懂,但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绝非易事。  

“‘知足知乐’,这里的乐是‘乐趣’‘快乐’,要寻找乐趣。我寻找到‘开卷考试’的形式,是种乐趣,每周一次完成后,就感觉非常快乐。‘合理安排’,很重要,包括不要安排大吃大喝。特别是老年人要戒烟限酒,遇事不要太过兴奋,时间上做到科学安排。‘动脑动手’,我运用电脑检索医学领域最前沿血液学临床资料,既动脑子又动手操作键盘。有时空下来还会在另一台旧电脑上玩一会儿纸牌、接龙游戏,看单位时间内获得分数的高低,锻炼自己的反应灵敏度。‘善心宽怀’,像这次获得的‘未来科学家奖’350万元奖金捐献给扶贫基金会,我就感觉到心底很坦荡、很舒服”。  

王振义最后说:“一个人的心态好,心态健康了,一切都好!”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