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月4日是我终身难忘的一个好日子。这天,不仅是我的新书《枝叶情愫——胡德荣医学科技新闻作品选》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召开出版座谈会,而且还得到了出席座谈会的95岁高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的点赞。 这天晚上,当我在微信里看到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宣传科科长朱凡发的一段文字:“今天上午,王振义院士查房完(每周四上午雷打不动的‘开卷考试’),很多人围着他还要讨论,他说我下午要去参加《健康报》记者胡德荣的新书出版座谈会,所以今天要提前走,休息一下,好好准备。”我感动得潸然泪下,毕竟老爷子已95岁了,整整忙碌了一天。 夜深人静,我仍然兴奋地手捧《枝叶情愫》,望着封面上10年前我采访王振义院士留下的真挚照片,翻阅着书稿中有关报道王振义院士的篇章,特别是其中9篇、足有2万多字的人物通讯,当时采访王振义院士记录下的感人金句,现今读来还是掷地有声、令人动容。 ——1994年6月15日王振义获美国凯特林奖后,一向注重知识产权的西方人甚至向他发问:“您当初为什么不申请专利?”对于这些追问,王振义总是说:“我国自主生产的全反式维甲酸能够使白血病患者少一点痛苦、少花一点钱,那我们为什么不迅速地向国内外传播呢?医学科学家要有独立思考的本领,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在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领域,我们既保持领先,又不垄断。对此,我不后悔!” ——1995年10月24日是个平常的日子,但对于71岁的王振义院士来说,却有着非凡意义。这一天,他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担子卸给了年仅42岁的中科院院士陈竺教授,在全国教育界和医务界传为美谈。王振义说:“现代医学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但我却越来越老了。如果我们看不到发展,还是用原来的方式管理这个所,这个所是要萎缩、要走下坡路的。因此,我在一年多以前就已下决心让贤……” ——王振义院士让贤后,谈到他自己的工作时说:“我可以做些咨询工作,虽然我不是非常高明的理论家或是哲学家,但至少在我一生中有很多经验和教训。”王振义还说:“我是一匹‘老马’,已不能拉出来与年轻人一同在赛场上遛了,但我这匹‘老马’识途。从事医教研工作60余载,我要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留给青年人,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1996年8月31日王振义院士获得本年度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他说:“这10多年来,一个个荣誉和称号接踵而来,这都是祖国、党和人民对一个老知识分子、一个老医务工作者的关怀啊!在鲜花、掌声、奖章、奖牌面前,我没有陶醉。1994年6月15日,我站在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大厅的领奖台上,当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癌症研究大奖——凯特林医学奖的金质奖章佩戴在我的胸前时,那一瞬间,我首先想到我代表的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荣誉属于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瑞金医院、上海二医大和所有中国人。” ——“对于这次能荣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并获得一笔100万元人民币的可观奖金。我将把这笔奖金的40%捐献给上海二医大,用以奖励在医教研各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和研究生;40%将捐献给我目前所在的瑞金医院;10%留在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自己留10%。至于有人建议我用奖金建立‘王振义基金会’,我还是坚持2年前获得凯特林医学奖后的做法,不要叫什么‘王振义基金会’,应把癌肿研究的事业进一步光大,以我绵薄的力量,培养更多医学事业的接班人,为血液病人和癌肿病人造福。” ——2012年10月27日上海交大医学院举行建校60周年校庆,以王振义院士为原型塑造演出《清贫的牡丹》话剧。演出最后,王振义院士走上台与演员亲切握手。他说:“我还记得当年震旦大学医学院的毕业誓言——‘余于病患,当细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要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造福人类。’为此,我将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1年1月王振义院士获得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已87岁高龄的他感慨地说:“病人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病人的痛苦,是医生毕生研究的动力。”王振义院士还说:“人生有终了的时候。现在我仍要努力,再作对人民有贡献的事情。”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请王振义院士简要地谈谈当前的医患关系。他说:“医患关系是个大题目,牵涉到医院管理、医药系统、卫生政策和国家体制等关键要素。往小处说,我觉得要处理好医患关系,医生在加强人文修养的前提下,首先要对病人亮出你的本事来。只有医生的治疗技术过硬、服务态度和蔼,才能受到病人拥戴。当然,我们也希望病人能多体谅医生、尊重医生的劳动、明了医学的局限。这样相互理解了,医患关系才能得到和谐。” ——在王振义院士家的客厅里挂着两幅画,一幅是《牡丹》,一幅是《荷花》。记者问:“您是不是对这两种花情有独钟?”他回答:“是的,是情有独钟。大家都知道,人们喜欢花,其实是欣赏这些花的文化内涵、深刻寓意以及它所代表的某种精神。牡丹雍容华贵、天香国色,象征着国家富强、欣欣向荣;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清静素朴,象征着人格清醇。两花盛开,意味着主人和前来做客的朋友能在太平盛世的大好环境下,看重事业、淡泊名利。” ——迄今为止,王振义院士每个星期四上午依然雷打不动地进行由他主讲的教学查房活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学生对他进行‘开卷考试’。”其实,每次“开卷考试”前,王振义都要求提前两天看到病人的病史和医生们的问题。然后,他会一条一条地上网查询,寻找相应的医学科技前沿资料。王振义说:“这种‘开卷考试’有3个好处:一是逼着自己去看书,掌握新的东西;二是锻炼自己头脑,延迟痴呆症的发生;三是让年轻人得益,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去看这么多东西。” 意味隽永的话语,富含哲理的谈笑,王振义院士的这10条金句,通过记者的手笔润物细无声地倾入了广大读者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