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种工作,能把你变成“残废”,拉低你的颜值,你会去做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但有这么一个位医生,他47年从事这项工作,以致肩歪斜,脊柱变弯,背驼了。即使这样他也舍不得放弃,退休后仍然回到工作岗位,稳稳地站在手术台上。在第二个医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医生。 他名叫张同钦,是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的一名胸外科医生。65岁的张同钦,从医40多年共主刀各类手术2万多台,其中大型开胸手术4000余台次。先后荣获“四川省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全国人文医学荣誉奖”等殊荣,被原国家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等部门联合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 退休仍坚守一线:只因为心里放不下病人 格子衬衣外面套着短袖白大褂,眉宇间透着淡定,仿佛窗外万马奔腾,他也波澜不惊。我们在简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办公室见到张同钦时,他正好收到一条短信,脸上瞬间泛起笑意。短信是儿子发的,“他在上海一家台企工作。”当问起他退休了为什么不到上海与儿子一起生活时,“不习惯。”他说,但护士长吴秋林“揭穿”了他的谎言:“他是放不下病人。” 响应国家号召,张同钦1971年下乡,1972年做计划生育工作,那年他18岁。1974年被推荐到内江医科学校学习,1976年中专毕业分配到医院胸外科工作。那时的胸外科加上他只有两个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省胸外科的水平都不高,九十年代突飞猛进。”他觉得自己的学历太低,跟不上形势,又考上川北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1988年,为提升胸外科手术水平,在医学上孜孜以求的张同钦到省医院进修一年,回到简阳市人民医院后正式负责胸外科工作,因为他在技术上的不断进取,这时的胸外科已能开展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大型的手术。 一个科室的发展,离不开医院这个平台,更离不开优秀医生的支撑。简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在业界声誉鹊起,也是张同钦业务能力飙升的历程。到了二十一世纪,他意识到胸外科手术的未来是微创,为了掌握这一技术,2009年他作为年龄最大的学员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电视胸腔镜手术。学成归来,他带领科室实施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性切除和纵隔肿瘤切除等胸科微创手术,成为当时在资阳地区实施电视胸腔镜手术数量最多的科室。 “一人好不算好,下属的医术好,整个科室的医疗才能提质,医院才能发展。”科室已发展到8个人,胸有大局的张同钦寻找各种机会,送年轻医生出去培训。在他眼里,何学东是个好苗子,这个来自河北的四川女婿肯干,白天手术,晚上写病历,累了找根凳子就睡。现在已是科室骨干,成为了副主任医师。“还有张俊、王世平医生,通过进修学习,现在胸腔境手术比我做得还好。”张同钦说。而每每说到这些年轻医生,他都十分心痛,“有时做手术通宵达旦,一周七天都在上班,他们很辛苦,很累。”但他忘了自己的累,晚上手术回家,要走过医院外只有几级台阶的健康桥,都走得十分吃力。 言传身教也是张同钦培养年轻医生的方法,“我做得再好也做不了几年了,得把年轻人带出来。”四级手术他都坚持上台带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聪明,手术开展得很不错。” 目前,简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已成为主要以手术治疗各种病因所致的胸部外伤和胸部疾病的专业科室,并且所开展的手术范围和手术量均处于区域领先地位。胸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张同钦这样总结:“我推进了一步,年轻人上来又在不断推进。” 常年侧身做手术:他为病人“付出”了背 晚上十一二点做完手术回家,牵挂已送到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张同钦还要电话与护士联系,了解情况后才能放心入睡。他说:“病人的状态决定了医生的状态,病人睡安稳了,医生才能睡踏实。” 而早上6点起床,7点半他又准时出现在病房。“冬天,早上去医院的时候天都还是黑的。”到了医院先看望前一天手术的患者和当天即将做手术的患者。7点50分准时科室交班,8点带领全科医生查房,9点开始做第一台手术。平均每天做2.5台手术,一台手术3至4小时,加上术前的准备、术后的观察,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 胸外手术要侧身做,因长期做手术,他不堪重负的脊柱已经微微弯曲,沉重的肩膀早已无法平衡手臂的重量,从背后看去一高一低失去了正常的形态,但他不以为然,牵挂的还是病人,想到的还是手术是不是可能做得更好一点。“当工人就是当一个好工人,当医生也要当一个好医生。”一个“好”字,就是他一生对自己的要求。 40多年仅胸腔大手术就做了四五千台,有些手术总是让他难忘。一个男子因复杂型胸部创伤送医,多科手术医生轮番上阵,最终让患者平安,而这台手术耗时16个小时。 今年4月1日,一男子被三根钢筋穿胸,该手术对胸外、心外、麻醉、骨科等都是一次挑战,胸外科由张同钦牵头抢救,“过去遇到过一根钢筋穿透胸腹部的伤者,而被三根钢筋同时贯通身体的伤者这是第一次遇到,其手术难度相当大。”伤者还出现全身多根肋骨骨折,张同钦又进行了肋骨切开复位。在多科医生倾力合作下,患者“捡回了一条命”。 “有一次我还差点被投诉。”张同钦回忆说,那天有4台大型手术,前3台手术做完已是晚上10点过,11点又送来第4台手术,“当时感觉十分疲惫,体力不支,为了对病人负责,决定把手术推到第二天。但病人不理解,很失望地说要投诉。”说起这些,张同钦笑了笑,“其实医患关系大多是良好的,只要沟通到位,换位思考,就能互相理解。” 因为他的医术,因为他对病人的理解,他成为了患者心中的“口碑医生”。“我找张同欠医生,我就要他做手术。” 经常有病人到胸外科指名道姓地找医生。护士长吴秋林闻声对病人说:“是张同钦,不是‘欠’。” 在他管理的胸外科,拒收红包已是常态,病人为了感谢,有送油的,也有送橘子的,还有一个女病人,为他织了一件毛衣。说到这里,他使劲眨了一下已经湿润的眼睛。 地震来临时:60公斤的他背起80公斤的患者下楼 危难之中显真情,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在张同钦的心里已经定格。 当日,他正在5楼为患者做手术,大楼突然剧烈晃动,墙上的瓷砖裂开口子,器械架倒地,沉重的手术台也摇晃起来,他没有跑,而是迅速为患者缝上伤口,用60公斤的身体背起80公斤重的患者吃力地往楼下挪去。回到地面,他抬头望,5楼7个手术室,几十个医生、麻醉师、护士,在这生死关口,没有一个人跑,他们坚持和病人在一起,那一瞬间,他感动了,为他们的医护人员感动。 简阳市人民医院作为汶川特大地震资阳市医疗救治点,5月14日一天就接收了200多名重症伤员,病房满了,就在医院坝子里搭帐篷,组建了5个临时救灾病区,张同钦作为外科主任、第三救灾区负责人,带领科室人员为近百名伤者实施了手术和进行伤口处理,48小时没有合眼。帐篷内温度在40℃以上,他连续一个星期奋战在医院,为了随叫随到,累了或在救护车边靠一会,或在台阶上眯一会,或在药箱上打个盹,而他的家就在离医院200米的地方。 当时有个50多岁的男伤员,肋骨断了四五根,需手术引出胸内积血。就在进刀引出积血时,伤员30多岁的儿子一把卡住张同钦的脖子,将他推到墙上,大声喊叫起来。原来,伤者儿子因地震患上反应性精神病,看见张同钦对父亲动刀,又见血流了出来,以为他要杀害父亲,所以有了过激反应。从5月14日凌晨收治第一批灾区伤员起,至5月30日,全院救灾病房共收治231名伤员,其中,张同钦所在的三病区收治50多名伤员,他亲手开展手术34台次。 2008年12月,原国家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等部门联合授予他“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称号,他进京领奖,原卫生部常务副部长殷大奎为其颁奖时不住地夸奖“好样的,四川医生好样的”。而他却认为,“我虽然领了奖,但工作是大家做的。” 亲人和同事眼里:他回家很“懒”对病人却很细心 “他呀,懒得很,回家啥事都不做。”妻子邬瑞蓉说。66岁的邬瑞蓉退休前是医院的护士,后来做行政工作,说是抱怨,其实她最理解和心疼自己的丈夫,“他每天很晚回来,回来就喊累,知道他做手术累人,咋忍心再让他做家务嘛。”正因为有了这份理解,邬瑞蓉包揽了所有家务。 “1980年我生儿子,这时医院来电话,说有一个胃癌患者需要手术,他硬是丢下我到医院做手术去了。” 邬瑞蓉心里也明白,丈夫有今天的水平,靠的就是2万多台手术的千锤百炼,所以她嘴上诉说着,脸上始终盈着笑意。2004年,他们买了新房,张同钦却一直“赖”在旧房里就是不搬,“他说离医院远了,不方便晚上急诊去做手术。”旧房离医院近,几分钟就到了,新房要走20多分钟,直到两年后,医院有了专门接送急诊医生的车,张同钦才同意搬家。 儿子在上海工作安家,又有两个孙子,张同钦几乎每晚都会与儿子通话20分钟,对儿子十分牵挂。当问起他们退休后怎么不去上海和儿子一起生活呢时,“他嘛,他不习惯,说是耍起就感到空虚,其实还是放心不下病人。我觉得他身体里有股精神,支撑着他上手术台。” 邬瑞蓉说。 在儿子张立巍眼中,从小到大父亲都是一个特别忙碌的人。在他印象中,长到18岁时一家三口人离开简阳外出旅游的次数没有超过6次。有几次除夕晚上千家万户团圆的时候,就他和妈妈两个人在看春节晚会,那时很不理解自己的爸爸为何和别人家的爸爸不一样。 “自从家里有了电话,半夜铃声响起,然后父亲穿衣匆匆外出,去医院抢救病人。” 张立巍说,现在自己在上海也有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子女,但一直保持着每天和父亲通电话20分钟的习惯,交流每天遇到的成就和困惑,父亲不仅仅是父亲,还是良师益友。 37岁的何学东是张同钦一手带出来的,目前是胸外科主任助理。何学东说:“手术台上,他在与不在是不一样的,有他在,我们心里就有底。有一次一个烧伤伴骨折的病人,只做了CT,张老师来后,发现脾有问题,有小出血点,于是又做了彩超,并进行了手术。通过这一次‘纠正’,让我在以后的手术中更加细心。张老师还送我们到华西培训微创手术,现在科里几个年轻医生都能独立完成手术。跟随张老师12年,除了外出学习,张老师就是我们的一本书。”何学东最后笑着说,“有些事我都不跟老丈人说,只跟张老师说。” 主治医师张俊说:“2008年到医院,本来是去麻醉科的,张老师选中了我,还帮我争取机会去外派学习,在张老师的帮助下我成长很快。他不但在工作上帮助我们,还经常教育我们做医生首先要做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才能够做一个让病人满意的好医生。” 而在心胸外科病区护士长吴秋林的眼里,张同钦有很多“缺点”,“挑食”就是其中之一。一台手术三四个小时,下手术后问他想吃什么,他这不吃那也不吃,就去外面吃碗面,其实他是怕耽误时间,但也太不顾自己了。” 吴秋林说,他在工作上中追求完美,对自己却很随意。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病人却很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