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资讯

广医三院:第四届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 25位市民志愿者完成医学零距离体验

时间:2019-07-31  来源:  作者:黄贤君

医与患,身处同一个医疗场所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矛盾、冲突、不信任时常在他们之间发生,但在疾病面前,无论哪一方都无法缺席。医患之间,彼此了解与信任是否可能、如何实现?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第四届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落下帷幕。在这项持续了六年、打破医患身份壁垒,让普通市民零距离体验医者工作的角色互换体验活动中,25位市民朋友深入该院手术室、产科、产房、生殖医学中心、器官移植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儿科、骨科等临床科室,成为医护人员的一份子,深度体验医者工作,感悟医学魅力。与此同时,四位该院医护人员通过“秘密”就医与陪同就医,体验患者就医的困境。
医患角色互换,当不站在对立面而是成为彼此时,他们看到了什么?

 患者换位:看见医者不为人知的辛苦与专业

“我多想跟患者多聊几句,但是……”广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刘海英医生指着电脑上一长串的候诊名字,对体验者何钻弟无奈地说到。候诊三小时看诊五分钟是无数患者的抱怨,曾作为患者的何钻弟深有感悟,然而在换位体验了刘海英医生一上午一口水不喝、一句话不停、连看90多个患者的门诊后,她意识到紧张的医疗资源根本无法给予医生详聊的时间和空间。

微信图片_20190731110819.png

(市民志愿者在分娩室看到了新生儿的诞生)

 同样对医务人员高强度的工作感触颇深的还有志愿者熊普先。这位瞒着麻醉科医生女友来报名参加活动的理工男,曾抱怨医生女友时常约会放鸽子、信息不回复、总是在加班。但在进入女友工作的手术室,站了十几个小时、旁观了数台手术后,却直言:“他们真的太累了!我只是在一旁观看就十分疲惫,但他们却需要全程高度集中精力,这对身心都是莫大的考验,我不禁为他们的健康担忧!”在一台剖宫产术前麻醉中,因为产妇情绪十分紧张、全身发抖导致麻醉注射困难。熊普先看到麻醉医生压下焦虑,镇静地对产妇进行情绪安抚,悄悄握住产妇的手,而另一位麻醉医生额头已经出现汗珠,却快速精准地完成了麻醉操作。医学不仅是治愈,更是安慰;体验后,熊普先对女友24小时on call的工作有了更多的谅解,也更理解女友医者职业的意义与成就。
“医生这个职业对专注和团队协作的要求或许是任何其他职业无法匹敌的”80后知名作家王威廉在手术室体验中看到,每一台手术医生都全神贯注、紧盯各种情况,医生像处理工艺品一样处理每个出血口、缝合一处处伤口;一台手术上百种器械,主刀医生想要的操作用具,旁边的医务人员要第一时间给到,而这个过程甚至不需要语言和眼神交流,配合十分默契、高效。王威廉不禁感慨医生这个职业背后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与积累。
“前一天还在手术的骨科病人,第二天就可以下地走路,外科手术的精妙简直amazing!”
“心血管内科医生在心脏介入手术时穿得防辐射铅衣竟然有15公斤,而医生竟要负重连续做好几台手术”
“在医疗工作之余,医生还要写一篇又一篇的医疗文书、教学课件、论文报告,下班后还要参加案例讨论学习,这些对一心看病的患者如何诉说?医生的很多辛苦其实我们并没有看到”……25位跨越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市民志愿者在为期五天的医学零距离体验中,看见了医生的苦与乐,医学的精深与局限,拉近了医患认知的距离。
医生换位:医患沟通与医疗服务持续改进的不可或缺。

微信图片_20190731110829.png

(市民志愿者体验生殖医学科门诊一上午看诊90个患者)

 在此次医患角色互换体验活动中,有四位“”秘密”的医生志愿者,他们是广医三院的新员工——“菜鸟”医务人员首次变身患者及家属,进行就医与陪同就医,体验患者及家属的就医感受和可能遭遇的困境,并对医院就医过程中不合理的流程提出改进意见。
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严诗玉是其中的一个医生志愿者,她在活动中的任务是陪同一位产妇进行产检。作为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所在地,广医三院的产科总是人满为患。严诗玉在陪同产检的过程中看到,那位孕妇从上午9点到中午12点,三个小时没有坐下过、没喝过一口水,每个就诊环节都焦灼地等待,而一个上午忙碌下来其实只完成了三件小事——门诊抽血、和医生进行五分钟的面诊、以及做一次白带常规检查。
“没办法,人太多了,只能这样了”孕妇对这种忙乱与辛苦似乎习以为常了,然而严诗玉却在细节中看到更多改进的空间。“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我们是否可以多一些就医引导与主动服务的意识”严诗玉看到,在不少诊室的门口、抽血的窗口,患者都焦灼地站着、张望着,明明有座位却不肯坐下。严诗玉认为:“不少患者初次就诊时对就医流程、医院环境可能一无所知,造成了就医过程中的慌乱与莫名紧张。如果能有更清晰的引导与指引,并有主动上前服务问询的意识,或许可以减少拥挤的状况,减缓患者的焦虑情绪。”
而另一位医生志愿者张伟在“变身”患者家属,陪同一位结肠癌的患者手术后,对患方的焦虑深有感触。手术室一墙之隔,张伟清楚地知道里面发生着什么,但患者的家人们却在等待中逐渐焦虑。随着手术时间的推移,原本还坐着的家人都站起来在手术室门口徘徊、张望,神情紧张而焦虑。“当我站在医生的角度时,我关注的是患者与家人是否配合治疗;但当我站到患者家属那一方时,我看到家属更担心的是病人会不会感到害怕、是否遭遇疼痛,以及疾病可以治愈的程度”。这次陪同就医的体验启发张伟,医者给予患者更多的解释、沟通和共情,或许能让患者感到安心与信任,拉近医患双方的心理距离。

 医与患:在疾病面前,从来都不是对立方

“医患之间是被信任、被交付的关系,患方在陷入疾病时、感到无助时将生命交付给医者,而医方用专业知识巩固这种关系”,体验者、作家王威廉这样看待医患关系。但在体验后,他发现现实中,这种医患关系还受到患患关系、医者与患者家属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影响。
在重症医学科,王威廉看到医患关系与沟通更为复杂的一面: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大多失去自主判断与决策的能力,此时的医患关系让位给了医者与患者家属的关系。医生需要事无巨细地与家属沟通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治疗成本等等,由家属做出治疗决策。在重症面前,医患关系面临了诸多的考验与变数:有的家属砸锅卖铁都要救治,但医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有的患者还可以再努力,家属却先行放弃了治疗;有的家属反复犹疑不决,把难题都抛给了医生……在重症医学科的那间医患沟通室内,王威廉看到了医患关系的微妙与复杂。

微信图片_20190731110826.png

(市民体验者跟了5台骨科手术,离开医院时已经是晚上9点)

 “尽管很多次的沟通不尽如人意,但医生和患者从来都不是对立面,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本该同舟共济”重症医学科的周燕医生这样认为。这一点,志愿者何钻弟也有同感。在生殖医学中心,何钻弟看到,不少不孕症夫妇从难以接受医生不放两个胚胎、只放一个胚胎的建议,到经过医生专业的分析和风险评估后大都遵循医生的建议,她感慨:“真的要相信你的医生,因为医生是除了亲人外最希望看到你健康的人”。

微信图片_20190731110822.png

(市民志愿者体验复杂的外科洗手法)

 因为了解,所以理解。这是广医三院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开展六年来一直延续不变的主题。医患角色换位或许不能解决现实中患者的就医难题,不能缓解医者高强度的职业状态,但医患之间因为了解从而理解、信任,却能让彼此多一份前行的力量。正如钟南山院士在代言本次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时所言:“体验医患角色互换,搭建医患共情桥梁,共同感受医学温暖!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