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南今年66岁,算下来,在基层卫生工作一线,已经度过了46个春秋。从风华正茂到年逾花甲,李国南见证了基层卫生制度的变革,也在变革中积极成长。 硕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南星苑二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李国南的工作地点。作为一名基层家庭医生,李国南的工作范围很小,基本局限在办公桌那一方天地之间;李国南的工作范围也很大,一整个社区群众的健康问题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在服务。 “20岁工作,扎了进来,就没离开过。” 在工作中学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缺医少药的中国乡村,诞生了一批“赤脚医生”。这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一般由组织和群众推荐有文化或略懂医术病理的人担任。短期培训后上岗,治疗一些常见病,但没固定薪资,还要赤着脚,荷锄扶犁耕地种田——“赤脚医生”由是得名。 1973年,李国南20岁。 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的“文化人”,他成了村党支部推荐“赤脚医生”的不二人选。可是他完全没有医学基础,要想踏入医学领域,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那个火热的年代,人们对组织有着无条件的信任和服从。李国南在短暂考虑后,就接受了——组织让我去?那就去!不懂医?那就学! 从这个角度来讲,包括李国南在内的“赤脚医生”群体都带有非常独特的时代特色——先从业,再学习。这种目前看来不可思议的方式,却解了当时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 为了尽快掌握医卫知识技能,李国南来到了硕放卫生院,参加两个月的培训。熟悉了一些皮毛,回到村里,依然只能边工作边摸索。 那时候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赤脚医生训练班”、各类知识技能培训,李国南一次都不落,用愚公移山般的方式为自己快速“充电”。 1984年,几番拼搏后他终于拿到了“乡村医师资格证书”。 年轻的李国南本以为当上了“乡村医生”,就能为老乡们解决病痛。然而李国南发现,很多时候,患者提的问题自己还是回答不了。 “知识水平不够用,作为医生没办法看病,这个最要命!”李国南只能卯足了劲儿继续不停学习。 1988年到1991年,他自费参加了燕京函授医学院的系统学习,开始摸着点儿门道了,业务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大队里其他医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开始来找我指导了。” 除此外,他吸收知识的渠道还有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中医、书本文献,甚至健康养生类的电视节目,都是他的“老师”。 可以说,他的从医经历,就是一部个人“学习史”。 在学习中成长 李国南印象最深的是朱老伯。 朱老伯72岁,高血压病12年,初次建卡体检测得双上肢收缩压悬殊56mmHg,没有任何不适症状。看到这种情况,李国南想起电视节目中有关专家对此的解读:双上肢收缩压相差30mmHg(现在修订为20mmHg)以上,意味着体内某处血管有堵塞,特别是颅内血管。 在以后的多次复查中,朱老伯双上肢收缩压差距始终未见缩小。不久后,他因为头晕去市中医院检查,被证实左侧有一颅血管瘀堵。好在发现及时,手术后现在恢复良好。 就在这样实打实的磨砺中,李国南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业务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对于公共卫生慢病管理也开始得心应手。 慢慢地,李国南发现,中医在农村有着更广阔的天地,而自己的中医水平,还有缺欠。 为了学中医,1999年,他辗转拜到了名老中医徐彦敏门下,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定期跟诊抄方学习,十六年坚持,让他在中医内妇科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老师跟我‘约法三章’:工作服要整洁,学习中要做笔记,每次来跟诊至少带一个问题。”老先生的端方态度让李国南感佩至今,并且把这种“敏而好学”的精神贯穿在了自己整个职业生涯中。 2007年,李国南参加了乡村医生中医补偿学历教育,还是边工作边学习,拾遗补缺。 2016年,参加了“黄煌经方专题培训班”,顺利拿到结业证书,并把价廉效高的经方引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成长中回馈 志强是李国南家庭医生团队的签约居民,和李国南以前是同一个村的邻居,两家相识多年。在他眼中,李国南是个“厚道、负责”的人。 金志强88岁的老母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年前,老人家突发脑梗,上楼梯时又把腿摔断了。年纪大,基础病多,医生建议回家卧床保守治疗。 李国南得知后,一天隔一天上门,为老人家按摩理疗,坚持了两个多月。之后,每个月一次的血压测量、每两个月一次的血糖测量,李国南都准时上门服务,风雨无阻。 “现在我母亲已经能起来走走了。”金志强很感激,“李医生认准了一个病人,就会负责到底。” 这样的服务,在基层是常态,李国南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的。但金志强并不认为理所当然。 二十多年前,金志强父亲患了癌症,已到弥留,眼看就不好了,金志强忍着悲痛把还是赤脚医生的李国南叫到家里,看看能否再做点什么。李国南很快赶到,看了看老人对家属摇了摇头:“可能过不了今晚了……” 虽然回天乏力,但他并没有离开。 “我父亲第二天早上走的。”金志强指着墙上挂着的老父遗像,动情地回忆,手有点抖,眼圈泛红,“李医生那天在我父亲床边守了整整一夜。” 在他看来,李国南的举动不仅是乡邻之间的照拂之义,更是一个医者对病患的负责、仁爱之心。 从此后,金家大大小小三十多口人,但凡有个头疼脑热的,总会先到李国南那里瞧一瞧,多年下来,建立起了牢不可破起的信任。而像金家这样,全家健康问题都找李国南的家庭,还有很多。 四十六年,李国南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再到现在的“家庭医生”,角色名称的变化背后,映射着农村卫生面貌的焕然一新,疾病谱由过去预防大规模的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控制,李国南这样的“家庭医生”,工作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在悄然改变—— “以前是来一个病人看一个病人,现在是来一个病人,还要捎带脚问问他家人情况;以前看完病就行了,现在看病之外,还要负责防病,还要负责急病的转院指导、医疗安排。”李国南这样通俗地总结这其中的改变。 但是,再怎么变,基层医生“为居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家庭医生仍然是原来的三级医疗保健网的主力军,守着公共卫生服务的底线,是居民身边的“健康守门人”。 结语 李国南其实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依然被单位留用,作为李国南家庭医生团队长,他一如既往地带着队员汲取新知识,一如既往地和队员上门服务,不带任何一丝“退休状态”。 “我在这里学习成才,那也应该在这里学以致用。”李国南说,他的幸福感来得很容易,“有时我走在小区路上,人家看到我都是首先向我打招呼,就一句小小的问候语,我都觉得自己被肯定,这让我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