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资讯

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人生在刀尖上起舞

时间:2019-07-14  来源: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  作者:张正红 夏良杰

我叫张正红,是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

微信图片_20190714155854.jpg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贫困家庭,父母双双残疾,家里子女又多,一家人过着寅吃卯粮的日子。童年给我最多的记忆就是:饥饿、嘴馋、拖欠的学费和打补丁的旧衣服。   最美好的回忆,就是依偎在慈祥的祖父怀里,听他讲故事。

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10岁那年,祖父不幸患上食管癌,因为家庭贫困缺少治疗,我眼睁睁地看着祖父活生生地饿死,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此我立下初心:长大以后一定要治病救人。两个姐姐为支持我上学,早早辍学打工,   直到我考上医科大学。

大学期间,   我靠助学贷款缴纳学费,靠做家教、打短工和奖学金挣取生活费。记得大一暑假,我去建筑工地打零工,   当时不足100斤的身体,扛着100多斤重的水泥颤巍巍地爬5层楼,一天几十个来回!累了、困了,晚上,就在工地门板搭的床上,在将近40度的高温里居然还能睡个通天亮。最痛苦的就是第二天早上起床时,两眼难睁、四肢酸痛,全身满是蚊子叮咬的红疙瘩,奇痒难忍!   

但我咬牙坚持下来了,因为人一旦有了初心有了梦想,就会有超常的意志!一旦我想怨天尤人时,就告诉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004年7月,我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考虑到家里的经济状况,我放弃憧憬多年考研梦,  来区二院当了一名胸外科医生。

胸外科手术难度高,风险大,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险,以往我院收治的胸外科病人,   都是请上级医院教授会诊手术,没法独立开展,既增加了住院等待时间,又让患者承担了一笔额外的会诊费。2011年4月,我从重医一院胸外科进修回来后,再次立下志向:一定要改变我院胸外科技术落后的现状!

从请教授临场指导逐渐过渡到独立开展手术,   从传统开放式手术,逐步转化到全腔镜手术,我都是从零开始。一路走来,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只有自己才能深刻体会。   

我还记得第一次独立做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情形。手术前,老主任语重心长地劝我:“小张呀,病人都70多岁了,这台手术风险太大,目前医患关系恶劣,就算患者家属签了生死状,我劝你还是放弃手术吧!”

我陷于艰难的抉择之中:不做,我没有任何风险,但患者可能失去唯一的康复机会;做,我将面临一次严峻的挑战,稍有闪失,后果我承担不起……看着患者家属乞求的眼神,想想患者无法下咽的痛苦表情,我仿佛看到了临别前自己的祖父……我毅然决定:这个难关,我必须闯!

可上天好像故意要考验我一样,手术中   ,我碰到了胸外科医生最棘手的问题:胸主动脉突发活动性出血,情况万分紧急!怎么办?怎么办?请教授救场,显然来不及了,而整个手术台上最熟悉胸外科的只有我。我反复告诫自己,这个时候千万不可自乱阵脚!   我屏住呼吸,压迫、控制血压、缝合……5分钟,10分钟,30分钟……一系列紧张而精细的操作之后,血被顺利止住了   ,整个手术室沸腾了起来。

当整个手术完成时,才发现自己已经空腹奋战了11个小时,   衣服早已湿透,助手也换了两拨。当我拖着僵直的双腿走出手术室,焦急万分的家属在得知手术成功时,竟然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由衷的说到:“张医生,您辛苦了!”,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无比自豪!★

正是这一次次的独挑大梁,  我的胸外科经验不断积累,技术也逐步提升了起来。

我院胸外科处于起步阶段时,因经费问题,缺乏一些手术器械,我时常仿制一些手术器械:    尝试将克氏针打磨成电凝钩、推结器,将注射器改装为胸外科穿刺器。   因为不是专业的工匠,我曾经被飞转的砂轮磨破过手指   ,被烧红的铁签烫过手臂,为了给电凝钩找到一种适合的绝缘外皮,我在家翻箱倒柜,甚至被家人称为疯子。   经过多次的实验、改进,这些器械经过严格消毒后,   至今仍然能派上手术用场。自制器械,既节约了患者的费用,也解决了燃眉之急   ,同事们戏称我为“铁匠”。

手术再复杂,也都离不开一次次的分离、缝合、打结,要想完成一台手术,并且做到安全、迅速、漂亮,扎实的基本功必不可少。 起初,为了训练缝合技巧   ,我买回猪肉进行了上千次缝合练习;为了做好食管、肠管的吻合,   我买过猪肚、大肠模拟吻合上百次;为了改进腔镜下的手术技巧,自购电脑和图像采集器,   把自己的一些手术记录下来,回家后反复比对观看,以优化提高。用我爱人说的一句话讲,每当她看到猪肚、肥肠两道菜,就会联想到血淋淋手术场景,根本吃不下去。   现在就连我一岁半的小女儿,看到我看手术视频时,都能下意识的指着屏幕喊:切嘎嘎!切嘎嘎!

微信图片_20190714155902.jpg

近两年,我带领团队在胸外科高难度、新技术领域,填补了我院和巴南区的多项空白,   我也获得了多项市、区、院的荣誉和奖励。

行医近15年    ,我曾经因自己不是大医院的大专家、大教授被患者和家属怀疑过; 因不是医学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员被一些同行看低过、轻视过;更因为一部分病人的病痛不能被自己所解除而暗自伤神过、自责过。   但更多的时候,我收获的是病人的微笑,家属的感激,   还有完成好本职工作后的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满足感    

医疗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永不服输,挑战自己;永不停步,超越自己——这样的奋斗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