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资讯

常州三院:一支优秀团队,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时间:2019-07-10  来源:常州三院  作者:阮丽花 张艳

在常州三院,有这样一支团队:多年来,他们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医者初心,用自己的耐心、细心、爱心、良心满足病患合乎情理的需求,用真诚务实感动着每一位病患。
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带领这支团队的,正是病区主任陆建春。

图片21.jpg

2018年11月的一个周六晚上,正在值班的肝病科36病区护士长司国灿,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让她心里泛起了嘀咕:“明天儿子就要结婚了,今天还在南京参加学术会议的陆主任,不赶紧回去准备婚礼,这么晚了,怎么还来病房?”原来,陆建春是放心不下科里刚刚收治的一位重症病人。护士长说,“那是一个70多岁的老太,来我们医院时全身插满了管子,眼看着是不行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辗转多家医院的危重病人,陆主任却在外出会诊时,把她收进了病区。
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较量。晚期肝硬化导致的严重并发症,让病人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在衰竭,脑出血,心、肝、肾功能衰竭,肺部严重感染(多次血培养出“超级细菌”),败血症……甚至连那“手掌心”大的皮肤褥疮都可能随时夺走病人的性命,这是一个几年不曾遇到过的极危重病人!

图片24.jpg

想要乱拳打死老师傅是不可能的。为了将并发症逐个攻破,陆主任每天都要到病床前探查数次,并反复斟酌治疗方案。所以,即使在陆主任的儿子婚礼的前一夜,他还是挤出时间赶过来一趟,才心安。而且,他儿子婚礼当天,陆主任还又来了。正是在这样的坚持和努力下,奇迹发生了!这位老太太的情况一天天好转:神志清醒了、身上的管子一个个撤除了,最后得以康复出院。
回想起来,这些年,陆主任带领着团队,接下了大量别人不敢接、不愿接的危重病例,每个慕名转来的病例都意味着是一场场硬仗。因为这些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快,意外的事情防不胜防,必须慎之又慎。而陆主任一贯要求很高,他常说,古人强调“大医治未病”,在诊治重病人时更要有这种超前的理念,运筹帷幄,才能杜绝细微,才能尽可能地预防病情恶化,让无数病人顺利度过难关。

图片23.jpg

陆主任还是医院第一个正规研究生。1991年,医院第一次放开研究生报考,他突击三个月,就考上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传染病专业研究生。他的毕业论文,关注的是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这也是全国第一篇此类研究文章,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克隆技术和核苷酸序列分析,在中国首次发现丙肝病毒存在母婴传播。评审专家称赞他的论文是“硕士论文,博士水平”,当时,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的专家也伸出了橄榄枝,主动邀请他去华山医院工作或读博士,他却毅然决定回到常州三院。
弹指一挥间,20多年过去了,陆主任说,他对当初的决定从未后悔过,因为这里是他的家乡,他要回到常州,为这里的病人造福。
但就是这样一位好学敏思的聪明人,却从来“学不会”拒绝病人。
在门诊,他的专家号总是一加再加,特别是从外地赶来的病人。病人口耳相传,陆主任为了帮大家省钱,是出了名的“精抠细算”。他选择的诊疗方案总是考虑病人的经济状况,从来不随便开一张大处方、大检查单。对家境贫寒的病人,他会告知复诊时挂普通号就行。在病区,也总是一床难求。这么多年来,病区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中,但陆主任从未把病人拒之门外。

图片29_副本.jpg

湖塘桥的老杨来病区住院之前,也是一个遭人嫌弃的“烂摊子”。他浪荡了大半辈子,家人和朋友都疏远他了。偏偏他的病又离不了人,晚期肝硬化导致反复肝昏迷,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病区里有一个像这样的病人,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起码增加几倍。但到了36病区,老杨却安安心心住了下来。他昏迷的时候,医护们帮着打饭;大小便失禁弄在床上,护士们一次次帮他清理身体、更换床单。刚开始,大家也抱怨,可看到陆主任拿尿壶帮老杨接尿,都不好意思再抱怨了。好几次,神志不清的老杨直接站在床上就撒尿,是陆主任冲过去拿尿壶接的。就这样住了四次院,在这持续一年多的时间里,老杨在这里过上了一生中难得的一段安稳岁月。
“医生要有使命感,救死扶伤就是我们的天职,我们都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恪守临床一线,在陆主任的眼里,生命皆平等;在他的一言一行里,把习总书记倡导的那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诠释到了极致。
作为科里的“大家长”,陆主任时时处处都在悉心培养、教导年轻医生。他为大家规划职业发展、协调生活琐事。如今已是医院肝病研究所副所长的薛源博士常说,“如果没有陆主任,难以想象我能走到今天。”陆主任就是伯乐,在他的呵护、栽培下,薛源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博士,顺利毕业拿到博士学位后,追随陆主任的脚步,回到三院,四年里,发表SCI论文7篇,获得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和常州市科技局课题2项,还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总是尽最大心力地帮助、指导年轻医生的陆主任常说,要营造一个良好氛围,让年轻人有发展空间,有前程、有地位。
这些年里,虽然科里的医疗工作繁重艰辛,但很多年轻医生却特别愿意来这里。因为这里有个陆主任,因为一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管理信念,一个“团结轻松”的工作氛围,把整个团队的心紧紧地聚拢在了一起。

图片26.jpg

医者父母心,病房之外,陆主任还总牵挂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家住劳动新村的张桂英是一位截瘫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丈夫也是一个残疾人,女儿在上幼儿园,一家人挤在一间十余平方的房子里,生活非常困难。2001年从电视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陆主任带领团队主动通过社区联系到张桂英家人,帮困结对,捐款捐物、医学指导,而这一帮就是18年。他常说“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去给特困家庭一点帮助,一点温暖,一点希望”。
正因为,有陆主任这样一个优秀的带头人,才有了这支积极进取的优秀团队。近20年,科室获得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并被常州老百姓和历届领导誉为称心、放心、满意的病区。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