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常州三院感染一科,它的前身,因为“传染病”的帽子,在常州老百姓中久负盛名。早年的传染科,病种杂、病人多,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概念中的传染病渐渐减少,出现了一些新发传染病,比如艾滋病。 2017年底,在医院新公卫楼搬迁之际,艾滋病房正式组建。 刚开始,科里每个人的内心都五味杂陈。谁都知道,比起其他传染病,艾滋病是个特殊的病种。整天面对着那样一群特殊的病人,科主任陈国春成了大家可以相互告慰、相互鼓励的人。在这方鲜有人涉足的阵地上,陈主任攻克各种疑难杂症,为艾滋病人带来生的希望,他曾经是常州最早、最年轻的“抗艾”医生。而他总笑着说,“在这里,我们要在特殊的岗位上做着非凡的事。” 的确,虽然陈主任嘴上总说自己不怕,但其实,在这里首先面对的就是可能的高危感染风险,尤其是每一次有创伤的操作,都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26岁的小李被家人送来医院时已经昏迷,颈项强直、四肢无自主运动、双眼上翻、瞳孔对光反应迟钝。陈国春主任立即组织抢救。监测生命体征、导管置入、打开静脉通道、甘露醇脱水……在一系列抢救措施后,小李病情稍稍稳定。陈主任决定实施腰椎穿刺,以明确是否合并患有隐球菌脑膜炎。消毒、铺巾、穿刺、留取脑脊液、拔针……突然,病人一阵躁动,穿刺针一下扎在了陈主任的手上!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大家都知道的,血液传播是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伤口接触到病人血液,后果不堪设想。关键是,一旦感染,这种病非同于其他疾病,羞于启口,遭人唾弃,伤害家庭,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也许会彻底改变……所有这些,陈主任比谁都清楚。虽然应急阻断的药物,还在刺灼着他的胃部,他的内心也有着丝丝不安,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守在病房里,诊治那些离不开他的病人。好在半年后所有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陈主任回归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所谓的特殊已成为习惯,陈主任悄然建成的强大心理之堤,已足以帮助身边的同事抵御风浪,甚至极力帮助身边那些挣扎绝望的生命。 小刚的故事让陈主任印象深刻。19岁的他因为一场尽兴的聚会、一次意外的行为,感染了HIV。确诊那天他一个人在河边坐了一晚上,他想离开这个世界,又觉得有些不舍。后来终究纸包不住火,他的家人知道了,先是震怒,接着便是恐惧和责怪,最后要求对他实行全面隔离。让他单独住进一间偏僻的小屋里,碗筷、衣服、用具等都严格分开,尽量不与他接触。这一切,让小刚的精神彻底崩溃了。病情发作住进医院的他,既不说话,也不进食。看着这个自暴自弃的孩子,陈主任就像亲切的邻家大哥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这世上除了生死,再无其他大事;告诉他人生路漫漫,要一个坎一个坎地过。后来,小刚经过系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病情得到控制,人也明显变得开朗了很多。
小彤才10岁出头,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孩子。前不久,在病房里抢救,刚从死神的魔掌下逃脱。小彤从未见过她的妈妈,爸爸也一年见不到两次面。年幼无知的她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那年发病才知道,妈妈当初扔下她,也扔给了她一颗致命的“炸弹”。为了给她治病,老俩口花光了养老的积蓄。但是,各种严重并发症还是相继而来,一次比一次凶险。“这孩子年纪太小,长得又这么讨人喜欢,我们得想办法救救她。”小彤每次来住院,陈主任都会唠叨这样的话。在陈主任的带领下,科里自发捐过好几笔款。一次次帮她度过难关后,小彤把陈主任当成了亲人,经受病痛折磨的她,见到陈主任时笑得最开心。也许,只有在陈主任这里,像小彤这样的孩子,才能以一种向上的姿态努力呼吸,用恣意的笑容拥抱生命。 “以己之心换彼心”,即使是面对一群特殊的人,唯有付出,也能赢得尊重。无暇顾及这份工作到底有多么崇高,坚守在这个特殊病房里的陈主任常说,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渴望活下去、无奈又痛苦的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