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与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敦化市中医院于2025年8月9日、13日至16日,成功举办“潮玩岐黄夜·康养新体验”中医药文化夜市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历时五天,历经四地,实际开展五大展区,通过创新性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和沉浸式体验设计,累计服务市民及游客数近2000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传播成效。 一、活动概览:岐黄智慧的四地巡礼 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以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宗旨,巧妙融合旅游、文化、康养、娱乐等多元业态。活动期间,先后走进雁鸣湖镇小山村、渤海广场、中成朝鲜族民俗村、六鼎山文化旅游区等地,最终在佛教圣地圆满收官。 (一)文化展演:艺术诠释中医药内涵 本次系列活动创新性地融入了丰富的文化表演元素,通过艺术形式生动诠释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内涵,显著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渤海广场活动首日,盛大的开幕仪式以一场精心编排的古典舞《五行与养生》拉开序幕,随后《小白杨》《守护着我的光》歌曲独唱、养生功法八段锦集体表演相继展开,让市民在艺术享受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时代活力。收官站六鼎山文化旅游区再次重现了上述展演。  (二)五大展区:沉浸式体验中医药魅力 1.岐黄名医义诊区:成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来自内科、妇科、骨科、针灸理疗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医疗团队,为市民提供中医把脉、健康咨询和个性化养生建议。
2. 适宜技术体验区:根据环境条件开展针灸、烤电、耳穴压豆、耳穴放血、穴位贴敷、温通罐、挑四缝等中医外治疗法吸引大量市民亲身体验,还准备了各种中药代茶饮邀请市民免费品尝。  3. 中医药文化展示(普法)区:医院内部制剂、中药香囊、消食膏、通便膏、中药代茶饮、中药合香制品、穴位贴等产品琳琅满目。工作人员通过专业、生动的讲解,极大地激发了市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与认同,还积极鼓励市民亲自尝试制作中药合香制品。  4. 盲盒抽取与投掷创意娱乐区:市民通过扫码关注医院公众号参与盲盒抽取(装有膏方、清凉贴、中药香囊、中药代茶饮等),或将小球精准投入对应中药成分桶以赢取代所选茶饮,让市民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中医药知识。  5. 药企展示区:敖东药厂和华康药厂在医院活动区域内设置独立展区,展示并宣传公司药品,讲解明星产品的开发定位、优良品质以及患者反馈。  二、物资使用与科室参与情况 (一)展示品类:中药合香制品展示20余件、合香制品参与制作近60人、内部制剂展示6种36瓶。 (二)各类产品消耗:消食膏77袋、通便膏73袋、清凉贴贴、疼痛贴、祛湿贴共210贴、中药香囊44个、疏肝稳心茶139袋、降脂消积茶177袋、楂菊降脂饮188袋、乌梅茶188袋、佛手通焦茶114袋、纸杯558个。 (三)技术服务量:义诊670余人次、针灸(烤电、电针)5人次、耳穴放血11人次、耳穴压豆20余人次、穴位贴敷90余人次、温通罐3人次、挑四缝5人次。 (四)互动参与:盲盒收取近170人次、参与投掷游戏210余人次。 (五)科室参与:专职副书记、党办、院办、医教科、护理部负责各大展区;参与文艺展演的人员覆盖工会、药供科、公共卫生科、安全保卫科,以及门诊、疗区、行政医药技等科室。 三、特色定位:因地制宜的文化融合实践 本次系列活动创新采用“一地一策”的差异化定位策略,实现了中医药文化与不同场域特性的深度融合: 小山村站着眼于“中医药服务基层民生”,将优质中医药资源直接输送至乡村群众和游客身边。通过义诊服务、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普及,切实提升了乡村旅游区中医药服务可及性,体现了中医药扎根乡土、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渤海广场站立足城市中心区位,主打“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都市生活”,通过时尚化、互动性的展陈设计,成功吸引下班族、年轻家庭等都市人群驻足体验,让中医药文化在市民熟悉的日常场景中生根发芽。  中成村站巧借朝鲜族民俗村特色,开创“中医药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交融”的独特范式。时值延边州老人节,活动精准聚焦(但不限于)银龄群体,将中医养生理念与朝鲜族传统健康智慧相融合,彰显了中医药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六鼎山站依托佛教圣地人文底蕴,探索“中医药+旅游"新路径。作为本次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该站点面向全国游客,将中医养生理念融入旅游场景,提升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  四、宣传联动:多方协同构建传播矩阵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多部门、多层级的高效联动与鼎力支持,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格局。 延边州卫健委中医处处长黄文洙、延边朝医医院院长朴昭衍一行七人,以及敦化市卫健局党组书记、局长许传勇等领导亲临活动现场,并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这种跨区域、跨机构的中医药文化交流,促进了经验互鉴,为提升活动专业品质提供了重要支持。 敦化市卫健局党宣办工作人员深入一线亲身体验各展区内容,从参与者视角提出宝贵建议,确保了活动既专业权威又贴近群众需求。这种“沉浸式”的指导方式,充分体现了主管部门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市融媒体中心对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不仅在敦化新闻网及时发布活动讯息,更通过”敦化新闻“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以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持续推送活动盛况。多位记者多次深入各活动现场取材录制,制作播出的新闻节目生动展现了市民参与热情,有效提升了传播效果。 敦化市中医院本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统筹协调活动策划与执行,同时通过自有宣传渠道(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党建联盟社区居民群等)进行全周期宣传推广,形成了线上线下的宣传合力。 同时,《掌上延边客户端》和《延边晨报》对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人民网和两次发表活动报道,使活动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这种“政-医-媒”多方协同的宣传模式,不仅有效扩大了活动覆盖面,更构建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创新机制,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创新亮点: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形式创新是本次活动的突出亮点。中医院突破传统模式,以年轻化表达解构古老智慧,用场景化体验消融认知壁垒,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夜市场景,通过“可玩、可感、可带”的亲民形式,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以崭新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 活动探索出“文化+康养+旅游”的新模式,让游客在文化之旅中体验传统医药魅力,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科技赋能传统医学也是活动一大特色。现场展示的医院内部制剂,既保留经典验方精髓,又通过现代工艺精炼改良,让市民感受到“老方新制”的独特魅力。 六、未来展望:深耕厚植促传承,创新融合惠民生 基于本次“潮玩岐黄夜”系列活动的成功经验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反馈,敦化市中医院将继续坚守“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办院宗旨,持续深化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未来,医院将着力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常态化、机制化与品牌化,计划从以下几个方向重点推进,确保中医药文化更深、更广地融入群众生活: (一)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提质扩面 医院拟计划继续与市总工会、教育局及区域内各中小学、幼儿园深化合作,推动中医药文化系统性融入青少年素质教育。将中药辨识、穴位按摩、药食同源、养生功法等编入中医药科普课程,或让学生亲手种植常见中草药,参与香囊等制作,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紧密结合,从小培养其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二)促进“中医义诊进社区”服务精准高效 为将便民惠民的医疗服务直接送达居民身边,医院将强化与街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结对共建,未来将更注重精准对接社区人口结构和健康需求,推动从“一次性活动”向“周期性服务”转变,形成长效服务机制,真正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 (三)拓展数字化与多元化传播新路径 顺应时代发展,医院将积极探索“互联网+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模式。计划在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的基础上,开发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媒体宣传矩阵,解读中医养生知识、展示院内特色产品和疗法,继续加强与市融媒体中心的合作,让中医药服务触达更广泛人群。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跨界合作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计划培养一批既懂医药又懂传播、能讲课的复合型人才,为各类宣传活动提供人力保障。同时,积极寻求与文旅部门、文创企业等的跨界合作,共同开发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健康普及线路,丰富中医药文化的呈现形式和载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通过这些可行性举措,敦化市中医院旨在让中医药文化不再是柜隙言中的“陈列品”,而是真正成为融入百姓日常、守护群众健康的“活水源头”,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助力健康敦化建设贡献坚实的中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