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团队,又再一次振奋了人心!过去20余年间,她所发现的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上亿人。 而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抗药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取得新突破,近期提出切实可行应对治疗方案。同时,屠呦呦团队在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还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高变异性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屠呦呦说,“希望青蒿素能够发挥更大作用,造福全人类。” 而在位于义乌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的曾经用青蒿素战斗在治疗疟疾的一线,他们有的也从事过青蒿素的研究,有的正在努力为科研事业奋斗.......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和想说的呢? “我曾经用青蒿素治疗了一位从非洲执行任务归国、不幸感染恶性疟疾的年轻船长。” 浙大四院感染科副主任黄广宇看到今早发布的新闻十分激动,“为屠呦呦团队感到骄傲和自豪。” 说起青蒿素和疟疾,曾经就职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他曾经十分熟悉。由于当时就职的医院地处云贵川,更容易接触到疟疾的病人,尤其是他第一次遇到的恶性疟疾病人让他记忆犹新。 那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小伙子,是一位副船长。执行海运任务归国,不幸感染了恶性疟疾。回国后,持续高烧不退,病情进展很快,人昏迷。情况紧急,当天立马用上青蒿素药物,奇迹很快出现了。五天之后小伙子清醒过来,两周之后彻底康复。 黄主任介绍,其实青蒿素在国内运用已久,对于治疗普通的疟疾效果也非常好。这么多年来,青蒿素的广泛使用,势必会带来耐药性。任何生物寻找生存,长期用一个药物对抗,病原虫就会进化,产生耐药性。 还记得有一位患者去缅甸做红木生意,生意没做成,最后他带了一车箱的热带水果回国。在随车押运过程中,他连着被蚊子盯了好几天,一到国内开始发高烧。最终患者恶性疟疾,由于出现了耐药性,青蒿素刚用上,不见效果,最终在连续换了几种青蒿素治疗后,才把病人从鬼门关里救下。 “屠呦呦教授的团队,新的科研发现给了我们临床医生更多的鼓舞,他们发现了耐药机制,改善药物的疗效,减少耐药的发生。这使得青蒿素可以更加长久地造福人类,使得更多的病人能够摆脱死亡。 ” 见贤思齐焉,黄主任说,看到前辈的成绩,想到的更多的是先生坚定的信念和不骄不躁地付出。 “ 屠教授原本是专门做基础研究的,她永远都在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情。沉得下心,厚积薄发,才出得了成绩。 我们医务工作者,能做的就是治好手里的每一个病人。治好疾病后,更要不断探索,思考能不能把更多的人治愈。 我国曾经提出目标,2030年消除乙肝对国民的威胁。肝炎虽然相对艾滋病控制更容易,但是仍然要走很长的路。虽然这个目标很远大,但是只要我们医务工作者一起努力,这个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 ❒ “我曾经专门做过关于青蒿素的研究和论文。对于屠呦呦教授,充满敬佩。” “青蒿素”、“红斑狼疮”、“屠呦呦”,这三个词和浙大四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常杰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常杰是浙大四院风湿免疫科医生,接触过得红斑狼疮病人不在少数。他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老师,就曾经跟着屠呦呦教授做过两年实验。对于青蒿素的研究,他一直非常的关注,也相对更为了解。今年3月,他还专门发表一篇关于青蒿素与红斑狼疮的论文综述。 新华社报道中提到,屠呦呦团队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高变异性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常杰表示,自己也和官方声明一样,“持一个谨慎乐观的期待态度。” 常杰在朋友圈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屠老师荣获诺贝尔奖并宣布启动青蒿素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后,我就搜集了近20年国内外发表的研究以青蒿为主要成分的中药,以及青蒿素和其衍生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的文献,写了一篇综述,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从我搜集的文献,以及屠老师团队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有效性还是令人感到乐观的。但是,药物临床试验一般分为IV期,要完成III期后才能大规模用于临床,正如屠老师预计的,要到2026年左右才能正式应用。而且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还是一个不可治愈的疾病,青蒿素即使证明对狼疮确定有效,也只是能够控制狼疮的症状,并不能根治疾病。但是对于风湿科医生来说,多了一个选择,就多了一样武器。” ❒ “在义乌,我们的年轻人也正在努力做科研!” 浙大四院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朱心强教授,对于今天这一新闻也是非常的关注,“激动!激动!激动!”不只是为屠呦呦团队取得的成绩感到激动,更为当下社会各界包括媒体、社会公众对于科研事业的极高的关注度感到欣喜。 朱心强教授分析说,屠呦呦的团队主要成果是发现疟原虫的耐药机制,改变了用药方式,提高了疗效,减少了耐药性。同时,还发现青蒿素可以老药新用,有望用来治疗红斑狼疮。这个发现,如果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研究和突破,这将必然又是震惊世界的一项成果。 “其实,我们医院现在除了有专业的研究团队外,涌现除了一批年轻、有干劲、肯钻研、努力利用工作之余做科研的年轻医生,其中也有不少人在做新药研发科学研究。有着屠呦呦这样的大神级别的前辈引领和激励,有着浙大和医院提供的良好环境氛围,他们必然也会成为未来医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