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资讯

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用温暖点亮一盏盏“生命之灯”

时间:2020-08-2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作者:赵芳

 “虽然成为儿科医生是偶然,但是从事了这一专业后,我越来越喜欢,庆幸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儿科医生这个职业是光荣而神圣的,因为它护佑的是祖国的未来!”这是儿科医生王育民的医者情怀。

王育民封面.jpg

王育民,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儿内科副主任。从事小儿危重症工作17年,擅于小儿急救、重症及疑难病诊治。多年来,他不论在技术突破、诊疗过程,还是科研,一切的出发点、落脚点、受益点都是为了孩子!

正因此,他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他从不敢轻言放弃,用责任和大爱筑起了一条条生命线,点亮了一盏盏“生命之灯”,至今由他指挥抢救的危重症患儿千余名。

他多次被医院评为“患者最满意医生”,收到患者赠送的锦旗上百面。他本人也获得了“内蒙古好医生”、内蒙古“草原健康卫士”提名奖、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回民区“最美医生”等多项荣誉。 

做有良心的医生

守护患儿.jpg

“为本地儿童提供最好的技术和服务”是王育民和他的团队共同的愿景,这些年不断钻研业务,取得技术突破。2007年他参与成立了自治区第一家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2010年底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项目。2012年他率先在全区开展了儿科血液净化技术,大大降低了危重患儿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以前不具备转诊到外地的患儿,现在通过团队努力,让全区患儿拥有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谈起小患者,他甚至记得十多年前的事。在除夕夜成功实施自治区第一例肾病综合征血液净化患儿,与儿外科多学科合作救治结肠多发穿孔两个月大、仅4千克重的患儿,让误食大量有毒植物花仙子的5岁患儿成功脱险……他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惊心动魄”的日夜不眠不休的日子,每一次他都要亲自留下来守护、在病房指挥治疗,最少是3天,而平均都是5-7天,期间的休息只是趴在办公桌上打几个盹,一日三餐都是盒饭。正是这样的付出,一个个濒临死亡边缘的孩子,被他和他的团队得以挽救,获得新生。

2004年的一天,一个来自兴安盟的小患儿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休克等,生命垂危,辗转多家医院,最后到北京,当医生告诉家长“没必要再治”时,家长绝望了。通过内蒙古交通之声,有好心人帮联系到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希望最后给予一些临终关怀。王育民接到院领导指示,尽全力,帮助家长实现这个心愿。他和团队查阅大量资料、请教了国内多家医院的知名专家,多次探讨方案,没想到经过两周的精心治疗与照护,除了患儿先天畸形的问题没办法解决外,其他症状全部缓解了!孩子不仅顺利出院了,还陪伴了父母三四年。这个生命的奇迹是医护人员和家属都没有预想到的。

王育民说,那一刻深刻理解了孩子对一个家庭的意义。在生命面前,永远不能轻言放弃,即使不能根治,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与关怀,对家属也是最大的安慰,是值得的。

指导医生.jpg

王育民也是一名科室管理者,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常和年轻医生以及准医生们说,医生讲医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讲医德,做一名有良心、有温度的医生。当通过努力让一个个濒临死神边缘的孩子的生命得以延续时,那一刻是打心底里感到快乐、最有成就感的。

做有温度的医生

王育民在门诊.jpg

了解王育民的人评价他说,无论患儿病情轻重、家境贫富,他都一样不分贵贱、一视同仁。把病人的难处当作自己的难处,想尽办法替病人排忧解难。他常跟同事们说:“换位思考对待患者,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收费,这样医患关系多和谐”。

俗话说,病去如抽丝,大家都理解。但家长们往往面对自家孩子,更多的是心疼,就容易不理性地焦躁。因此王育民也曾不少挨骂、遭受无理投诉。但最终都赢得患者的理解,他的心得是,越是这种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更认真地倾听,需要更用心用情地沟通。

与家属沟通.jpg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急家长所急,想家长所想,最重要的是用精湛、安全、高效、花费少的技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让健康快乐重新回到孩子们的身边”。王育民认为,有一身过硬的本领,一双敏锐的眼,一对学会倾听的耳朵,是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必备的很重要的素质。

从“坏爸爸”到“干大事”的爸爸

临床带教.jpg

工作这么多年,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了。每当家人最需要他时,第一时间出现在身边陪伴或者帮助对王育民来说是最困难的,因为往往他都在忙,而选择的天平永远是患者和单位。这也是他觉得最愧对家人的。他全年365天24小时随时待命,经常半夜出诊,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为病人常常放下碗筷,放弃休息……

为了学习小儿危重症评估与管理,为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做准备,王育民被选派到上海学习一年。离家时儿子刚出生50多天,作为父亲,他多么希望陪伴儿子身边,共同经历“三翻六坐七滚八爬九立”的欣喜,但他这辈子遗憾错过了,回来时孩子已经1岁零3个月,会跑了。回想起儿子八九个月在电话里叫出“爸爸”时,七尺男儿第一次动容,千里之外的电话另一端眼眶湿润了。

王育民是儿子小时候口中的“坏爸爸”。不必说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陪伴,就连生病时他也不能在身边。一次,儿子发高烧,作为儿科医生的爸爸却不能帮他治疗,也不能陪伴在身边,因为当时王育民正赶上救治一个患儿。他在危重症室一守就是几天,等忙完回去,儿子也不需要他了。因此,儿子小时候觉得父亲爱患儿胜过自己,只是“别人家的爸爸”。

当然,让王育民欣慰的是,他这些年所做的努力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现在已经上初中的儿子尤其替他说话。再谈到不能顾及家里时,儿子会很骄傲地说:我爸爸干的都是大事情,救助的都是危重病的可怜的孩子。

他是这样的人......

他是粗犷、高大的汉子,但面对一个个幼小的孩子和焦急的家长,却极其地耐心、细心。

他潜心专研,给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带来希望;患儿家属送的上百面锦旗,都变成了他继续钻研救治技术的动力。

他牺牲本就难得的休息时间,为全区儿科急救技术培训班担任讲师,让更多的基层医生掌握更高的急救技术,为危重患儿的救治争分夺秒。

他没有节假日,随时做好急救准备,他从不轻言放弃,因为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托起的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王育民17年不忘初心,谨记希波克拉底誓言,用医者大爱谱写奉献精神,用真心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用实际行动诠释医学的价值和对生命的敬畏,用责任和担当为我区广大患儿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