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节奏,让祥和的春节笼罩在阴云之下。疫情就是命令,龙城白衣战士毅然告别家人,或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同时间赛跑;或日夜奋战,坚守防线,与病魔较量,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常州市卫生健康委以这些抗疫先进人物代表为原型,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抗疫微电影,讲述他们驰援湖北和坚守龙城的抗疫故事,充分展现常州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风貌。
本片开头营造的剑拔弩张紧张氛围一下子抓住了观影人的心,接着用倒叙的手法,镜头不断转换慢慢展开了故事的讲述。整部影片对人物的个性刻画,心理细节的描写非常到位,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充满了强烈的正能量。无论是编剧、导演、摄像,还是策划、演员、场景设计等,都是为常州抗疫医护人员量身定制。 故事取材真实的人和事,以年轻援鄂队员的第一视角贯穿全片。面对突发疫情,以她为代表的援鄂医务工作者不顾自身的安危,直面疫情、日夜守护,冲锋陷阵坚守在抗疫一线。同时,留守常州本地的疾控人员、医护人员在定点救治医院和医学隔离观察点不惧困难,关爱患者,用默默坚守和温暖筑起了一道道疫情“防护墙”,守护常州人民的岁月静好。此外,市卫生健康委邀请了行业内的许多医护人员和援鄂队员共同参与拍摄,为本片赋予更多的代入感和真情实感。每一个平凡的他们,在这些黑暗时刻发出的微光,共同冲破阴霾,迎来春天。 电影中部分原型及真实故事简介: 1.陈梦瑶(高婷曦) 高婷曦: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故事原型: 1月27日,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这天,一如往常,父亲驱车送我去上班。只不过,这一切都被一个电话所打断。“我去!”,我挂断电话,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的车流和人群,心中却早已热血沸腾。“女儿,发生了什么事情?”,坐在一旁的父亲关切地问道。“爸,我报名去武汉了。”顿时,车里陷入了一片沉寂。过了良久,只听见父亲缓缓地说道,“爸支持你。”这时,我用余光瞥见,父亲的眼神早已有些呆滞。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发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呼号。而如今,国家有难,我辈之人岂能袖手旁观。尽管父母有再多的不舍与担心,我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驰援武汉的征途。我依稀记得第一天工作后和父母视频的场景。那天工作结束后,早已疲惫不堪的我,只想躺到床上呼呼大睡。然而,我还是强忍着睡意,决定先和母亲视频通话,报上一声平安,我知道她们肯定此时此刻正在电话那头等着我。兴许是觉察到了我额头上和脸颊旁的勒痕,泪水在母亲的眼眶里不停地打转。我赶忙转移话题,呜咽着告诉她,“妈,我在这里都挺好。你就放心吧。我先去忙了”说完,我便挂断了电话。这时,眼泪早已夺眶而出。我多想像以前一样,和父母撒撒娇,朝着她们抱怨两声。但我不能。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一定要坚强。 2.周乐新(周曙俊、杨乐等) 周曙俊: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故事原型: 2020 年 2 月 2 日 正月初九 星期日 小雨 今天早上,我和闫廷赞主任第一批进病房,主要 是了解整个病房的运行机制及相关的流程,也与当地 医生一起进行了第一次早查房,对整个病区的患者进 行了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的到来,受到武汉同行的热烈欢迎,从他们 的语气中能听出如释重负的感觉,我们也希望自己的 到来,能减轻他们的工作量。 病人都是武汉当地人。以前,在常州,我也收治 过武汉的其他患者,所以语言交流基本没问题。他们 知道我是江苏来的,都非常开心,很热情地跟我们打 招呼,表达谢意。当我们走出病房的时候,好几个病 人竖起大拇指对我们说:“你们了不起,谢谢你们!” 患者的信任与感激,对我们是莫大的鼓舞,我们 有信心和他们一起渡过难关! 今天第一天进入临床,实战中发现还一些急需改 进的问题,所以晚上九点,我们利用“学习强国”APP 召开省队视频会议,对工作中碰到的一些主要是院感 防控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方案。 明天院感组会继续进驻临床,对第二批医疗队负责的三个病区感控情况再次进行“排雷”,并要求每位队 员每天测体温打卡,尽最大努力保护自己,救护患者。 杨乐: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故事原型: 2020 年 2 月 22 日 正月廿九 星期六 晴 今天是来武汉的第 25 天,晚上夫人微信发给我 一张画作,是闺女糖糖用彩铅画的我和战友们在隔离 病房里的合影,这幅画的名字叫“爸爸加油❤武汉加 油”。 画面中的我们都面露笑容,自信而乐观,竖起 的大拇指既是给自己加油,也是给英雄的武汉人民加 油!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必然来到,到时候让我们一起脱去这厚厚的防护服,再来一张合影吧。 闻立新:常州市肿瘤(第四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 故事原型: 2020 年 2 月 3 日 正月初十 星期一 晴 2 月 2 日的夜班,我与常州市中医医院的王一一 起值班,也是我们进病房的第一天。出门的时候,外 面下着细雨。 交接班才结束,就听见护士喊:“快来人啊!有 人晕倒了!” 我和王一立即跑了过去。一名老年患者呼吸心跳 停止!护士姐妹们已经在熟练地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我和王一交换一下眼神,立即下达抢救医嘱:开通静 脉通道、肾上腺素 1mg 静脉推注、持续胸外心脏按压、 电除颤……。 遗憾的是,虽然抢救了半个多小时,但患者生命 体征还是没有恢复,不得不在悲痛中宣布临床死亡。 第一次当班,就直面死亡,老天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不,面对疫魔,我绝不认输! 处理好手头的事,距离我们接班已经 2 个多小时 过去了。晚查房开始,重点查看了几个危重病人和新 入院的病人。查完房,我们从病区出来,脱下防护服、 靴子、面屏、眼罩,到办公室讨论患者病情、开医嘱。 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非常辛苦,病区主任 以院为家,绝不是空话。我们下班的时候,她还在忙 着查看患者新出来的检查报告。 穿了防护服,开始感觉有点闷热,但抢救病人过 程中,每个人都处于紧张状态,反而忘记了自身的不 适。一个班下来,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眼罩上都起 雾了。有同事介绍说可以用肥皂浸泡眼罩,在眼罩表 面形成一层疏水膜,能有效防止起雾,下次尝试一下。 3.王雪莹(朱志刚、李晨逸) 朱志刚、李晨逸:天宁区青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故事原型: 位于青龙西路59号的佳之家假日酒店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天宁区的临时医学留观点,用于集中安置重点疫区返常人员。为此,青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了3个小组9个人24小时轮值坚守在这里,至今,他们已经坚守了1个月了。留观点9人医护组由青龙中心副主任吴唯卓,护理部主任秦微萍、医务科长朱志刚、中医科科长宋贤海,病区护士长顾弄玉、护士刘梅、李晨逸、呼娟娟、朱丽玉组成。 哭闹的孕妇:第一位入住青龙留观点的,是一对坐火车从湖北来常的小夫妻。妻子高女士怀孕29周,或许是因为对于要被留观的恐惧和怀孕的生理状态,孕妇情绪非常激动,看到医生和护士前来检查、登记坚决不配合,又哭又闹,大喊大叫。怎么办?医护人员只能温和的安抚,耐心的沟通,还给没有吃饭的孕妇端来可口的饭菜、水果。苦口婆心说了5个小时,孕妇终于恢复平静,主动配合登记及检查,同意在留观点住下。后来,他们走后还专门发来了消息,感谢医护人员的付出。这个首例,真是让大家印象深刻。 4、严主任(徐天敏) 徐天敏: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故事原型: 作为常州地区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医院,市三院从1月21日开始接收第一例疑似患者,徐天敏从1月22日夜里“驻院”守护,半个多月的努力,常州首批两名患者痊愈,是最好的报春消息。 1月22日,徐天敏睡在医院办公室的沙发上;第二天,他去附近的超市购买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打算从此就住在医院,“我会留在这里,直到这场疫情结束”。 同事给他拍下这样一张照片:大年夜,徐天敏在病房里吃着年夜饭——所谓的年夜饭,只不过是一份简单的盒饭;背景里,靠墙堆放着10多箱方便面和矿泉水,似乎是他今后的食物。 “特别要感谢医院,感谢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感谢徐主任给我的精心治疗,还一直鼓励我,给我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是出院的孙某发自肺腑的话语。 这名常州收治的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34岁,刚被送来隔离时,公众包括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一听说要被隔离,而且还是在传染病医院,第一反应就是“你们肯定搞错了!”孙某觉得得这个病的几率跟中大奖一样,根本轮不到自己头上,语言、情绪甚至肢体的对抗很强烈。 “病人的第一反应是怀疑否认,慢慢地接受事实后,又会情绪低落,悲观、恐惧,这都很正常。”30多年的感染科经验,让徐天敏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准确的把握和感同身受的理解。 徐天敏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微信号给了患者,医患无界,从沟通开始。“这样,即使我下了班,病人有问题也可以及时联系到我,心理上有支持,情绪就会慢慢稳定下来。” 确实如此,孙某接受了患病的现实,但一两天后,悲观恐惧,情绪低落。“完全可以理解患者的心情,在负压病房单人间,面对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会觉得自己的病很严重,康复的希望渺茫,心理压力非常大。”所以,在一次次的查房和平时的微信沟通中,普及知识和信心鼓励便成了徐天敏的日常工作之一。 徐天敏对治疗方向有着清晰的脉络,给予心理支持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关注疾病进展,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是我们医院收治的第一例患者,疾病治疗上,虽然有一些理论知识可以参考,但是具体治疗还是要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具体对待。” 治疗规范、心理支持到位,加上患者正值壮年,症状体征和心理状态都慢慢好转。但与此同时,确诊的病人也在逐渐增加,所以徐天敏住进了医院宿舍,至今,“驻院”已半月。 半个月来,徐天敏每天上午都要花两个小时查房,了解所有的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下午检验结果出来,再把所有的病人检验、CT、医嘱全部过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