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从1月24日除夕夜驰援武汉抗疫到3月31日,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度过了68个日夜,写下了67篇日记,最终编撰成《查医生援鄂日记》一书。在首发式上,又通读了一遍的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感慨地说:“查琼芳朴实无华而又细腻生动的文笔,让我再次回忆起医疗队员在武汉英勇抗疫的点点滴滴……” “从一段段语音到国内第一部援鄂医生抗疫日记的成功出版” “4月26日,《查医生援鄂日记》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并正式上架,三个多月来无意之中成为了这些日记的见证者和编撰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宣传处处长袁蕙芸说:“除夕夜,我电话查琼芳医生时,她已经到达上海虹桥机场,即将飞驰武汉。‘看不到你现在的模样,但是很想了解你此时的心情,如果愿意,可否录一段音频发我,就当是出征感言’。” 候机时,查琼芳发回心声:“2019年9月4-8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在武汉召开,正是武汉人民迎接10月举行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时候。走在江边步道上,看着江面上初升的太阳,看着锻炼的人们,我觉得武汉是一个充满希望和阳光的城市。现在武汉这个城市生病了,作为共饮一江水的上海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虽然是除夕出发,但是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我们的工作是不分平时和除夕的,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都可以出发。到了武汉以后,我希望在后方的同事、家人能够身体健康,能够保护好自己……” 袁蕙芸说:“查琼芳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一位普普通通的呼吸科医生,在举国战疫之时,她挺身而出,原因只是:‘我是党员,这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之后,为了让后方关心她的人放心,她每天会发回一篇日记,而我,自然就成为收到她的心情记录的第一人。” 袁蕙芸还说:“67篇日记我都是第一时间听到、看到、读到,时时刻刻感受到她的情绪波动和心情好坏,难受着她的郁闷和无助,兴奋着她的欢喜和希望。感慨于从一段段语音到国内第一部援鄂医生抗疫日记的成功出版。” 采访中,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郑军华告诉记者:“我们这支医疗队是最早从上海出发、最少思想准备、最少成熟经验参考、防护物资最不充足和防护条件最不完善,但却是拯救最危重病患者时间最长的上海医疗队。在抵达金银潭医院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我就希望能有队员如实记录下抗疫前线的真实故事,而查医生的日记引起的社会反响很大,是整个医疗队救治工作的生动写照。” 郑军华还说:“查医生是一个认真细致、有着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她在重症病房工作,经历过压抑和悲痛,但最终看到了曙光和希望。查医生是一名普通医生,是4万2千多名支援湖北医护人员中的一员,而就是千千万万个像查医生这样普通的医生,成为武汉抗疫过程中的坚实力量。” 在《查医生援鄂日记》3月31日末尾,查琼芳说:“援鄂日记的最后一篇,我还想特别感谢一位深藏在我背后的无名英雄。每天下班后再忙再累,也会将我口述或记录的心里话一股脑儿扔给她。有的时候我有开心振奋的消息会与她一起分享;有的时候她会抚慰我焦虑的心情;当我困惑迷茫的时候她也会设身处地为我提供建议。大家看到的我的每一篇日记都经过她修改。有她在,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日记里倾诉,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感谢您,袁蕙芸老师!” “只有七行文字的《累到无力说话》也被收入书中” 查琼芳说:“一开始我也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关注,我又不是作家,只是普普通通的医生。来武汉之前,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来武汉后每天写日记只是作为一项工作汇报,那时医院里领导和同事们都对武汉的疫情并不了解,大家都很关心我们。” “到达武汉后,不停有同事、家人等给我电话、微信,关心我,为了让他们放心,我每天写一点东西,或者录一些感想,发给医院党委宣传处,整理后发布在上海仁济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让他们知道前线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工作也在逐步有序地开展。” “再到后面,我身边有很多让我很感动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志愿者们,包括出租车司机、酒店服务员、餐厅大厨等等,他们也在帮助我们,这也是我坚持写下去的一个很大的动力。”查琼芳说。 查琼芳还说:“我们医疗队出发得很匆忙,除夕夜吃年夜饭的时候就被通知当晚就出发。当时我们科室里的口罩等防护物资都被我清空了,我收拾了一些外科口罩、消毒液、手套,还有我的一些换洗衣物,一共也就装了一个箱子,再背了一个电脑包就出发了。到了机场,医院领导又给我们拿来了两个急救包,里面还装了外科口罩等。” “刚到武汉第一天,我们就进行了防护培训,金银潭医院张定宇院长也来了,他说‘我们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了’,还介绍了医院里的一些情况,我们那时候也有压力,毕竟金银潭医院是武汉的一家传染病医院,也是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他们医院最早开始收治‘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当时前期的医疗设备和防护物资还是紧缺的,那里的医护人员也都很不容易,他们都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 在《查医生援鄂日记》里,我们看到了查琼芳作为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是除夕夜出发,大年初一即1月25日1点26分到达武汉天河机场,在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工作直至3月31日,共68天;看到了查琼芳自从肾脏出了问题,上海仁济医院科室领导就再没有安排她值过夜班,但在金银潭医院轮到值晚8点到早8点的12小时夜班,她说其他患糖尿病、高血压的队员能坚持,“我也一定可以”,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外加夜出班还有大约3个小时的交班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整整15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看到了查琼芳戴着口罩,穿着厚重的棉大衣,坐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这是她人生第一次体验戴着口罩睡觉,心跳很快,呼吸有点累,因为每一次喘气都需要费力;看到了查琼芳冒着极大的风险,在隔离病房第一次独立操作,为40多岁的气胸病人一针筒一针筒地抽出800毫升气体,她在心里说“姐抽的不是气体,姐抽的是新冠病毒!这种穿着隔离服操作的艰难和浑身闷热汗湿的感觉我会记住一辈子”…… 查琼芳说:“最初,在紧张繁忙的援助工作之余,每天下班后再忙再累,都会口述或记录一些自己的心里话,通过微信一股脑儿扔给后方同事,作为对自己一天工作的梳理和汇报,免得后方同事朋友担心。” 后方同事将查琼芳的微信文字、语音留言直接连缀成篇,每天发表在互联网上。随着日记被媒体广泛转载,读者的期盼成了查医生坚持每天记日记的动力,也是给自己解压的一种方式。 查琼芳说:“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亲历这段历史的我们都是平凡的,可是我们都有勇气!有勇气逆行,有勇气去战疫。感谢这些饱受创伤却依然满怀信心的武汉人民,希望他们以后的日子一帆风顺!” “在《查医生援鄂日记》中,最短的一篇《累到无力说话》“2020年2月18日,援鄂第二十五天,武汉,晴”印在书里只有七行字:“夜班出来,外面是晴天,可是我的心情却是灰的。各种美好的愿望与现实之间要达成平衡太难了。今天,是我来武汉以来感觉最累的一天,不想动,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躺在床上,放空大脑,只想静静地躺着。下定决心:今天好好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明天我还将继续战斗。”查琼芳这样告诉记者,让记者也心疼。 “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抗疫史料,也是一部难得的医学人文教育读物” 《查医生援鄂日记》出版了,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满怀激情地作了“序”。 陈国强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先后有四万多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两个多月里,我在感动中,为数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援鄂医疗队送行,更通过微信朋友圈关注在那里拼命的战友,时常被他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无畏精神所鼓舞。在此期间,我看到了查琼芳医生的日记。她的文字朴实无华,情真意切,让我感慨,令我泪目。” “在查医生日记里,我看到许许多多平凡却崇高的普通人。他们中有医护人员、有患者和患者家属、有进重症病房打扫卫生的志愿者、有志愿者司机、有酒店大厨、有快递小哥……没有宏大叙事,只有每天的日常记录。然而,正是这些普通人的点滴日常,共同拼出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动态图。” 陈国强还说:“《查医生援鄂日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抗疫史料,也是一部难得的医学人文教育读物。它再现医务人员以及所有中国人民面对灾难、危险时,义不容辞的担当和充满大爱的付出。正是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构筑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正是这种对生命、对家园的坚决捍卫,让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这世上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一分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这句印在《查医生援鄂日记》封面上的话语首先感动着每一个读者。而当您读完整本67篇日记后,一定会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感悟,特别是对在校医学生、青年医生和每一个没有去过抗疫一线的人来说,都能切实感受到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努力,及其本书的意义。 我们在校的医学生和网友曾这么留言: ——这本日记就像我们医学生的教材,以往我们学习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个个疾病,而这本日记教会我,医护人员面对的是一个个病人,病人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 ——读着查医生平实的文字,感觉到了生命的厚重。阅读时,我的心情也随着查医生的笔触起伏着,看到有病人在白衣战士的努力下由重转轻,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这是一首献给平凡人的赞歌。 ——查医生的文字很真实也很平直。普通医护人员所做的普通之事意义非凡,是他们的敬业和付出换来了生命的希望,让人们看见了普通人的力量。值得铭记,值得珍藏。 ——查医生眼中看到的是每个医护人员的无私无畏,和时间赛跑;被病魔折磨的病人,在医护人员的关爱和鼓励下,用坚强的毅力与病毒斗争,直到能迈开脚步,笑着走向阳光的那一刻。 ——记述的都是处在战疫一线战士的生死拼搏,战与火的浴生,刀与剑的激烈,火药味直扑人面,撼人心魄。因为真实,更值得收藏。 ——时间经历了从冬天到春天的跨越,但是从这本日记中我们读到的却是:春天,其实一直都在武汉!这种不经意之间透出的力量揭示出中国用举国之力迅速控制疫情的密钥,也许这就是《查医生援鄂日记》的魅力所在。 查琼芳199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一直工作在附属上海仁济医院。她为人善良、靠谱,工作认真、踏实,同事们都亲昵地叫她“查查”。现在《查医生援鄂日记》上架并得到热情反馈,已回到上海、恢复平静生活的“查查”还是被感动了:“我万万没有想到,一天不落写下的日记,最终成为一段特殊历史的真实记录,为‘这场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连日来,查琼芳被邀请参加了一些公益活动,在“读书会云上直播”与市民一起读日记;还将走进校园与应届高中毕业生座谈交流,畅诉做一名白衣战士的意义和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