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资讯

一位“门外汉”的扶贫经

时间:2020-03-31  来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作者:彭宽萍

  “当听说要去凉山州精准扶贫,我心里也‘莫得底’,还专门查了一下‘精准扶贫’的意思。但具体该咋个做,还是没有头绪……”在被派驻到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镇德育村担任第一书记前,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务科医生王新是这样想的。

如今,一年过去,这位门外汉已经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扶贫经,并将它总结为“112工作经验”+“1141工作方法”。“112工作经验”指的是,以一种制度为抓手、一个产业系列为引领、两个特色帮扶做两翼;“1141工作方法”指的是,每月一次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动态,每月一次推销德育村的产业、文化,每月召开4次脱贫攻坚会议,至少引入一类社会资源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教育扶贫激发动力

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王新依托医院,多举措落实德育村教育帮扶工作,先后通过助学金资助、申请护士学校就读名额等方式,帮助4名青少年解决了上学难题。

为了能在贫困孩子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王新经过3个月的调研和摸索,于2018年4月组织启动了为期两年的教育扶贫项目——“触摸•山那边”暨成长营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3期活动,受益学生60余人次。

王新还将村民教育纳入日常工作中,牵头开设德育村农民夜校,集中讲解最新扶贫政策、健康知识与致富技术,激发了村民自主发展、自力更生的动力。

产业扶贫寻找“特色”

螺髻山千峰叠翠,胜境遍布,是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区,也是彝族特色文化聚集地。德育村恰好位于螺髻山特色旅游区之中,拥有天然的地理和文化优势。

“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在这里的发展优势不明显,我们就想能不能就地取材,将彝族文化进行深加工,实现经济价值。”王新随即将这一发展思路向医院及当地政府进行了汇报。

2018年8月,王新带领村干部开发了“植物标本装饰画”产业扶贫项目,并以该项目为依托,发展了特色手工产品、特色农产品、彝绣、漆器等系列扶贫产业。通过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建立了德育村电商运营中心。目前,该项目已经成功帮助5户建档立卡户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每月稳定创收1000余元。

德育村还建立了集体经济项目。村委会与普格索玛花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3年协议,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将部分产业扶持金入股到合作社,每年获得1.5万元分红,其中10%作为村集体建设资金,90%平均分配给56户建卡群众,实现了集体收益与建卡户增收的双赢。

健康扶贫管好群众健康

德育村村民陈顺华因患慢性肾衰竭,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王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过多方协调,在2018年帮助陈顺华纳入建档立卡户,使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同时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据了解,结合成都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娘家”资源,王新与德育村、镇卫生院进行多次协调和商定,制订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螺髻山镇医疗帮扶计划实施方案》。

2018年7月,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组织暑期“三下乡”团队到德育村,开展健康基础知识、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宣教等活动,协助成医附院开展义诊。

王新说,下一步,针对德育村的健康扶贫工作将在打通远程医疗通道、加大医疗设备援助、选派医疗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加强乡镇卫生院内涵建设,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