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资讯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从首例确诊到三天零增长!这50天,他们经历了什么?

时间:2020-02-25  来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作者:机构事务部 护理部

2月18日以来

深圳全市已经持续三天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考试多年,第一次发现0是满分!”

市民们情绪终于有了一点放松!

从1月2日颁布全院院感控制通知

随后发现深圳和广东省首个确诊案例

这50多天

港大深圳医院抗疫团队的成员们

脚步从未曾闲下来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终于不辱使命!

从一月份以来,在临床工线忙碌的抗疫战斗中,阳晋医生与刘洁玲护士长,经常出现在频密的院感培训与协调会议中。

早在1月2日,医院院感组全院发布《关于加强不明原因肺炎及院感防控的通知》;1月10日,医院接诊深圳及全省首个确诊病例。疫情发生以来,临床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有条不紊,从容应对。

1月5日,当两位曾赴武汉的发热老人到医院就诊时,接诊的呼吸内科医生立即引起警惕,院感组更果断提出了病人隔离措施。1月10日,当两位确诊患者移到三院后,为了警慎起见,院感组通知了其它家人返回医院检查,其后确诊了其它5名患者。

1月22日,港大深圳医院开展抗疫演练,以袁国勇院士担任顾问,医院正式成立专家小组和工作小组。阳晋医生担任专家组组长。

“许多时候,包括一些医护人员对这个‘看不见’的病毒产生自然的恐慌,对疾病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但只要做到科学防护,病毒并非想象中的那么恐怖。”阳晋医生说。

2012年9月加入医院,阳晋医生是港大深圳医院年轻的“元老”。虽然有10余年的感染性疾病诊治经验,在这里,港大著名微生物专家袁国勇院士领导的临床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让他感受到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管理理念。

“内地传统做法一般是微生物室与感染科、院感科分开,但从微生物角度切入将其与感染性疾病诊疗、感染控制结合,对临床诊断和院感控制有莫大的帮助,这是香港和欧洲比较科学的做法。”他说。

在袁国勇院士的领导下,临床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在过去几年中,诊治了多起国内乃至全球罕见的感染性疾病,2019年入选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

这一次的抗疫战斗中,临床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刘洁玲护士长几乎一刻也停不下来。但无论情况如何紧急,她神闲气定的态度、温软清丽的语气总让人豁然开朗。

除了组织多次院感培训和院内巡查,刘洁玲护士长不仅亲自拍摄暖心小视频,指导市民朋友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和进行手卫生,团队还制作了专业流畅的防护服穿戴指引,对医院各部门院感防控进行详细的指引。

当许多媒体问及为何医院能够发现首个确诊案例,刘洁玲护士长说:“防范于未然,这是院感的天然职责!做我们这一行,对传染病有自然的谨慎!”

“抗疫工作中,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希望做到不辱使命。”

正是这种“未雨绸缪、严阵以待”的专业严谨,首个确诊案例在港大深圳医院发现,并不让人意外。

防褥疮贴成为脸上“标配”:急诊科的家常便饭

“你别急,你不要急!”急诊科高级护士长周静电话里安慰同事。但是,“急”,是急诊科近来的常态。正如急诊科护士长周静一样,人并不如其名,办事雷厉风行,有条不紊。

中午时分,周静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中得以喘一口气,她脱下脸上的口罩,脸上挂着两条明显的印痕,鼻梁上贴了一块肤色胶布。

她掏出手机,向我展示了发热门诊同事脸上的压痕:“经常佩戴N95口罩,有的都起水泡了。”N95、防护服、防护面屏等,是构成急诊、发热门诊等一线科室的核心要素。而防褥疮贴,几乎成了每一位急诊、发热门诊脸上的“标配”。

2020年1月1日,急诊科新任主管刘飞龙顾问医生正式履职,这位年逾六十,当年与袁国勇院士同窗、同在香港联合医院工作的急诊科专家,刚“上岗”不久就遇到“疫情突发”,他也选择了驻守医院。得益于他丰富的急诊管理经验,急诊科在此次新冠病毒引发肺炎疫情中,处置及时且得当,发热门诊有序收治患者。

对他来说,“移居”深圳,除了应对繁重的急诊和发热门诊工作,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抽空打一下羽毛球,借助适当运动保持精力!

“是团队也是家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作为医院门诊综合管理协调中心,李维佳护士长所在的门诊综合运营管理办公室,每天应对门诊服务各种协调事务。

2003年,她尚在另外一家医疗机构重症监护室工作,对于临床护理工作“举重若轻”。有着丰富应对经验的她,对于本次疫情已经充分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医院繁忙的工作仍让门诊办公室深感压力不小。

疫情发生以来,医院先后发布三次门诊公告,充分保障了市民的有序就诊。

“相隔17年,现在的医疗条件、物资配备已经有了大幅提升,我相信在全民抗‘疫’的态势下,我们一定能做好应对。”

目前,港大深圳医院数个观察病区已启动,这支来自各个科室和部门的大团队,高效合作,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工作。

虽然是一支临时组建的队伍,但在隔离病区里,不管医生、护士、护工,来了就是“一家人”。

李云云、邱燕、徐敬松、郑旭萍......是最早报名参与抗疫工作、最早到岗的一批护士人员。在护理部提出隔离病区工作压力大,护士必须2-3周轮换一次的时候,她们却主动提出“我们是党员,让别人先轮换”! 还有许多让大家难忘的名字:80后护士李春丽、90后护士刘苑平、80后护士覃渊博……等等。

她们的工作不仅照顾患者,有时候,也是患者的“家人”。

10后小病人俊俊(化名)是病区里唯一没有家长陪伴的小朋友。因为俊俊妈妈肚子里的小宝宝马上就要出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全家的重担落在了俊俊爸的肩头,爸爸两头奔波,分身乏术。在俊俊来到隔离病房的当天下午,儿科团队就为俊俊送来了积木、彩泥、纸笔,为俊俊营造一个欢乐轻松的环境,护理人员们更细心陪伴俊俊渡过他的观察期。

观察病区里面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天,温暖的画面还在不断上演。不平凡的故事里,主角是身边的一个个普通人,她们也是父母儿女,在这举国战“疫”的特殊时刻,他们奋战在医院每个日日夜夜。

50天

也许很短

在深圳“早、集、实”的抗疫作战中

随着好消息不断传来

我们相信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让我们共同

期待深圳湾畔的明媚春光!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