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在农村,母亲是当地煮大锅米饭的高手,我想,这种神奇的能力一定也遗传给了他。他后来担任卫生院长、医务科长、市医院院长,其实都在考验他“煮大锅饭”的能力,一不小心,米饭就会臭燶,或者半生不熟。老子《道德经》云:“治大国,若烹小鲜。”看来,厨事里有玄妙之处,不可等闲视之。吴锋耀小时候烧柴灶没烧好,他父亲告诉他一个道理:“人要忠心,火要空心。”他领会了“空心”烧火的技能,认识到给万事万物留“空间”才能有所发展的奥秘。同时,他记住了“忠心”这个词语,这个词语伴随他长大,影响他的三观,对他忠心耿耿于国于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小时候背着弟弟上学,克服了一切困难,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他十六岁时,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假期就孤身前往外省看望远嫁他乡的姐姐。这种深重的情义,我敢说延续到了他待人接物之中。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天生的禀性。他就是这样,带着对老师、领导、同事的感恩之情一路走来,带上山中的云月,进了县城,迈入省城。他依然没有忘记大山深处那些需要救助的人们。供职于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期间,他发起和推动了几次“救心”活动,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调动了善念的力量。我们知道,吴锋耀心功能不好,还做过心脏手术,他释放出的善念和凝聚人心的热力也许就源于“医吾病,以及人之病”一般的感同身受。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担任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后,他带领他的队伍迎战各种重大疫情,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每一次疫情来临,对四医院来说,都是一场需要誓师的战争。在别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他们微笑着,没有停止脚步。他有恐惧吗?当然有。他目送六位穿戴好防护服的医务人员迈进隔离区门口的那一瞬间,在他们和他招手告别的那一刻,他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们都能安全返回吗?他感到无比恐惧。他在本书收录的文章《抗击埃博拉,我们准备好了》里说:“传染病医院是医疗卫生战线的特种部队,医务人员则是这支特种部队的特种兵。他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抗击各种传染病,冒着职业暴露、冒着生命危险,在坚守、在战斗,在为百姓的生命站岗!他们是一群最可爱的人,全社会都应该敬重他们。四医院作为一个传染病医院,未来不管是非典,还是埃博拉,或是更加来势汹汹的风雨,我们一定会时刻做好准备,坚守到最后。”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读来感人肺腑。
别人做不到的,吴锋耀做到了。在罗城医院后山脚下的传染病区,他初来乍到,换下防护服装,脱下口罩,让长年见不到医生面容的传染病人看到他的微笑。他说:“我是吴锋耀!”看似平常的招呼声,却蕴含了不平常的勇气。二十出头的年纪,他在乡下卫生院当院长,面对浑身散发恶臭、原本只是计划在卫生院短暂修整却遭遇危机的病人,他毫不犹豫,用手指从病人的肛门一点点地掏出了一大碗野笆蕉籽。粪水喷了他一身,那一刻,他却忘记了恶臭,内心充满救死扶伤的欢喜。
“真正伟人的双手并不浸在甜美的花汁中,他们常忙于处理一片恶臭的脓血。”台湾作家张晓风在《念你们的名字》一文中这样写。吴锋耀的作为正印证了张晓风的这个概括。这已经不是一个普通医者的行为,在我看来,已经接近圣者的行为。古之医者,即为圣者,原本就是无尚荣光的职司。
因为有了吴锋耀这样的院长,有了与他肝胆相照的领导和同事,所以,原本不起眼的四医院这几年异军突起,连创佳绩,跻身前沿,最后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涌现出杜丽群、杨修凯、邓建宁等先进模范,向全社会交出了一份“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完美答卷。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四医院凝聚了信念的暖流,调动了人心的力量。作为院长,吴锋耀的胸怀、人格、气度,以及智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曾在四医院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即席总结了吴锋耀的三个优点:“第一,勇于成就别人。在荣誉上从不把自己摆第一。具备领导者的胸怀。第二,判断力好,嗅觉敏锐。对自身优势有准确把握。第三,有想法就行动,先走一步,事情在行动中逐步成形。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动主义者。”
从昔日的简陋残破、尘土飞扬到今天的外观壮美、环境优雅,充满人文气息,燕子岭上的四医院已经发生了巨变。那只燕子若是归来,必定骄傲地放声歌唱。
四医院60周年院庆举行画展的时候,我也前往参观,亲耳听到旁边一位看展的退休职工感叹:如今的四医院如此漂亮,如此壮美,在别人面前从此可以挺胸昂头了!这“挺胸昂头”里面,已经注入了信心、力量和荣光。吴锋耀和他的同事们的智慧和汗水结出了丰硕的花朵。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改变现实,尤其是改变了公众观念,让全社会都能认识到传染病医院的特殊价值,纷纷向它投来热诚的目光。这种“转物”的能力我认为是相当了不起的。借用佛经的一句话:“人能转物,即同如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