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医学温度,叫“叙事医学”。 那是2018年盛夏的一个午后,医院发起了“我与患者的故事”叙事医学征文活动,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叙事医学。“叙事医学是什么?听说它可以唤醒医学温度,是医学人文落地的工具!”我带着好奇将它收入大脑库,相信那时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对这个词,感到陌生。为了更好地普及这一概念,医院同时也邀请了专家来院授课,希望通过推广叙事医学来拉近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距离。然而新生事物的发展定律里没有坦途,它需要磨合,需要克服,需要接纳,更需要时间。 有一种力量,叫“单丝不成线,众木方成林”。
现在,让时间带我们回到叙事医学征文活动启动初期。叙事医学,它倡导医务人员用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的方式,来唤醒医患内心本应具有的温暖情愫,通过对病人疾苦的理解和对自我诊疗行为的反思,来培养共情和沟通能力。叙事写作这一方式,在医务人群尤其是临床一线人群中并不讨喜,“我们早上7:30到医院、7:40开始早交班、8:00开始查房,然后开医嘱、记录病程记录、进行疑难危重病人讨论,还要开展手术、门诊等等,我们忙得像陀螺,现在还要写这个?”等等类似抵触的声音不绝于耳。叙事医学的推进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面对阻力和质疑,我们推广团队没有退缩也没有放弃,我们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推进方案,最后决定用“以点带面、慢慢渗透”的方式带动大家的参与热情。我们定期邀请老师来院作叙事讲座,深度挖掘写作感兴趣人群首先加入到叙事队伍,先带动一批再到逐层铺开。同时我们倡导“开放式”的参与理念,积极鼓励不会写作的人群以“讲述人”身份与“写作人”自由组队,共同完成属于他们的故事。随着写作归口压力的减轻,职工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 之后,我们对收到的征文利用医院内网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时发布,用医务人员的感人叙述营造氛围。在一段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后,从开始的一个人投稿,到十个、三十个、五十个……;从收到的第一篇文章《四大金刚》,到《三滴眼泪》,到《楼道里的不良少年》,再到《村里出了一个学医的女婿》等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倾诉和撰写的行列,有来自医生的,也有来自护士的,医患间的真情故事越来越多,从医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展现着,这种反思性的自我对话和交流方式慢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接纳。更主要的,通过反思性写作,大家重新审视了叙事医学强调的自己和病人的关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同事的关系、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发现了一个个新的自我。 后来,我们还开展了叙事医学“心讲堂”、巴林特小组、叙事护理、人文科室创建、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叙事医学慢慢变成了一种自觉行为。 再到后来,为了让更多的人群熟悉这一充满温情的领域,我们走出了医院层面的“舒适圈”,先后举办了1次台州市级、2次温岭市级的叙事医学临床实践学习班,邀请全国叙事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为我们讲述叙事医学的前世今生,共同感受医学的温度,回望学医的初心。同时在我们的带动下,温岭市卫生健康局在整个卫健系统发起以叙事医学为主题的暖心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我院被确定为叙事医学示范基地。叙事医学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在传播,在落地,在生根,在发芽。 付出的努力得到了积极的回应,这份努力有来自我们的,更多的是来自参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是团队的力量拓宽了叙事医学的发展空间,也更加坚固了叙事医学的发展根基。 有一种坚持,叫“梅花香自苦寒来”。
叙事医学,它的温度“有毒”,它教会人很多东西,比如医患互信,比如换位思考,比如他见等等。医务人员在自己或他人的故事里,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他们对自我诊疗行为进行反思,并慢慢把它运用到了日常工作中,促成了一个个医患佳话。 故事一:“活着就是最好的礼物”。 这句话来自一位肠癌患者,这是她在经历3次手术,创造一个个奇迹,获得一次次重生后,对人生的重新定义。六年前,她被确诊为结直肠癌四期并伴有多发性转移,医生给她判了死刑:“最多只能活6个月”。之后,她和很多肿瘤患者一样,辗转于各大医院,四处寻医问药。很幸运,在她的人生转角碰到了我们朱医生,他对她的病情尽心尽力,除了站在医生的角度给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外,还经常站在她的角度给她开最合适的药以减轻其经济负担,并积极关注临床研究实验组入组条件,帮助她成功加入临床研究。就这样,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打破了“6个月生存期”的魔咒,在死亡边缘一次次完美逆袭,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今年,是她重生后的第六年,她用“偷来的六年”形容自己活着的幸运和不易,她说她要“笑着过好每一天”,以此来感谢那些帮助过她、一起并肩战胜病魔的医生们。 故事二:“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不抛弃不放弃”。 生命路上最后的坚守,除了有患者自己,有亲人,还有我们的医生。这是一位因车祸导致大脑损伤而进入“植物状态”的患者,在昏睡365天后,她醒了。在她昏睡的日子里,她的主管医生郑医生心系她的病情变化,为其量身定制了诊治方案。在面对“持续昏迷六个月以上基本很少有人醒过来”的世界难题面前,她的家属没想过放弃,郑医生也一样,只要他们遇到困难,他都会第一时间给建议、想对策,并充分发挥自己与上级医院间的人脉,给他们带去力所能及的帮助。渐渐地,他们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让自己的母亲能尽快苏醒,她的家人每天陪她说话,并雇人弹钢琴给她听,好让她在沉睡的世界里不那么孤单。也许,是大家的真诚感动了她,一年后的某一天,她终于醒了过来。终于等到你,还好,他们都没有放弃…… 故事三:“携手16年,只要有他在,我就很放心”。 这是一位三处原发性癌症患者,他说在他得知自己患癌的消息后,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悲观情绪占据了全部生活。后来,当他的主管医生陈医生得知他的现状后,经常安慰他、鼓励他、支持他,就像家人一样,让他慢慢找回了自我。人生很长也很短,拥有“平和积极的心态”是提升带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一剂良方,是陈医生教会了他要向前看,如果不是他,他撑不了16年! 故事四:“叙事医学,让我重新找到了自己。” 她曾是一名护士长,从事护理工作16年,爱岗敬业,用真诚对待患者。尽管以最专业的态度并用心去投入这份工作,但是护士这个职业,体力上的辛苦,工作时的紧张,抢救时的分秒必争,以及生命消逝后的挫败感等等曾让她疲乏不已,甚至一度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怀疑。是叙事医学,让她更好地疗愈了自己,她说她学会了平静应对,学会了换位思考。当遇到困难时,她会第一时间用同理心去理解患者,“假如我是一名患者”“假如我是患者家属”会怎么处理?在这种理念的带动下,发现很多工作都可以迎刃而解,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思考角度,产生的结果也完全不同,患者的满意度提升了,对医务人员的付出更加认同了,让她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价值感和获得感。通过自我反思,她克服了职业倦怠,重新燃起了对从医这份职业的热爱,在迷茫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现在的她,已经转岗成为一名宣传人,她说她现在要做的就是挖掘舆论的正能量,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化解原本冷漠的医患关系,让医学回温,哪怕只有一点点。 遇到叙事医学,如今的我们,都慢慢变好了。在叙事医学运用过程中,我们自己,在关注、反思、共情中不断成长;医患间,可以相互信任,也可以相互扶持;医患间,可以是伙伴关系,也可以是朋友关系。这就是叙事医学带来的力量,他们是医患共同决策顺利推进的成功案例,是他们更加坚定了我们深入推进叙事医学的决心。
接触叙事医学久了,你会发现它要传递的就是“爱的力量”,它要拉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要考量的是你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我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行政工作者,在医院工作十二年,见证了医院在人文建设中的很多亮点工作,但是叙事医学这种由内而发的倾诉和反思方式令人印象深刻,所以今天把这个历程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不管身处何岗,坚持了,总会有收获。人文医院建设需要你我同行,它会因为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坚持而变得更加饱满、美好。 欢迎大家积极参加由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和健康报社携手举办的2019年中国医院人文品牌建设者专题征文活动 【大奖】关于开展医院人文品牌建设者专题征文活动的通知 http://www.yyrw.org.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5&id=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