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这一年我出生在四川大巴山深处的小山村。也是这一年,一位汽车兵和他的战友们正奔忙在成都一所部队医院住院大楼的工地上。 这位汽车兵是我的父亲,也正是因为这一缘分,在高考时父亲建议让我报考了这所医院所在的学校——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 走进大学校园后,面对枯燥的军事化管理,闲来无事,便写了一篇感悟《站在大学的门槛上》,并向校报投了稿,没想到很快被录用刊发在新一期的报纸上,拿着散发着墨香的报纸,第一次感受到文字跃然纸上的喜悦,也为我今后走上宣传路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2005年大学毕业后,我有幸加入了父亲当年参与建设的这家医院,凭着学校期间发表的几十篇“豆腐块”,我被选调从事行政工作。 2008年5月,一场浩劫突袭四川,在这场8.0级大地震中,我所在的医院作为离重灾区绵竹什邡最近的成都三甲医院,地震当天晚上几十辆公交车从重灾区运送了大量伤员到医院。当天晚上,医护人员在帐篷内利用手电筒的光线,实施了第一台截肢手术。到第二天,医院共收治伤员600多人,成为当时成都地区收治伤病员最多的医院之一。医院医护人员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医院内,彻夜奋战、不眠不休,甚至好几个女护士挺着大肚子奔忙在伤员救治一线。 但是,由于当时缺乏新闻传播意识和基本的工作能力,当时仅仅是拿着相机记录了一些救治场景,全院医护人员的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的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风貌也被淹没在抗震救灾海量的信息中,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展现出来。 当时,没单独有设立宣传职能部门,没有基本的对外宣传渠道,也没有自己的对外宣传平台。用领导的话说:我们在抗震救灾期间的对外宣传是不及格的。 因此,在灾后总结时,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被第一次提了出来。2012年医院成立宣传办,我被调到这个新成立的部门。宣传工作如何破局?怎样进行传播?传播什么?成为了我这个非科班出身宣传人急需思考的问题。 2013年4月20日早上八点,还没起床的我有一次感觉道路剧烈摇晃,直觉告诉我这又是一场大地震。当时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医院。当我赶到医院时,已经聚集了很多医护人员,这得益于我们曾是一家原部队应急机动的医院,平常开展了很多应急演练,这一传统在5.12大地震时已经得到了充分展现。很快,医院得到指令,派遣医疗队奔赴灾区。“我也申请去”,带着相机和家人送来的几件衣服,我和医疗队一起赶往芦山。坐在救护车上,5年前领导的评价有一次浮现在眼前,当时想得最多的是该如何打好翻身仗?怎样去记录和传播我们的医疗救援...... 当时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微博,从出发开始,我便通过微博记录医疗队。当天中午,由于道路塌方,直到下午我们才赶到芦山县人民医院。在睡了一夜囫囵觉后,第二天我们医疗队接到指令要求赶往当时的孤岛——宝兴县灵关镇。由于道路塌方,医疗队绕道天全,从小路赶往宝兴。但是由于道路塌方,医疗队只能徒步前往。于是我们的医疗队员们背着医疗救援物资徒步10多公里,一路上塌方、飞石和沿途被砸坏的汽车,医疗队员们都提着心。一路上,通过一部电信手机微弱的信号,我把医疗队负背着医疗物资奔赴灾区的图片发到网上时,全院同事和学校师生以及大批网友给予了我们潮水般的鼓励和点赞。也在徒步赶往灵关大军中的知名媒体人“范炜”,在微博转发了医疗队员们负重奔赴灾区的照片后,瞬间感动全国网友! 如何更好地在大灾难面前进行正能量传播,是我在赶往灵关后想得最多的。白天跟随医疗队,晚上就跑到灵关中学的教室和设置的媒体中心蹭电写稿。《迂回穿越 医疗队负重徒步挺进孤岛宝兴》《最大一次余震时,两名队员正在皮卡车上转运伤员》《转运伤员途中遭遇飞石,救护车玻璃被砸开一条20厘米的裂口》《医疗队员转运伤员到雅安,为队员们带回茶叶蛋》《走村入户,医外伤更治心伤》《铿锵玫瑰 在灾区绽放》《医疗队翻山越岭 走进‘被遗忘的村庄’》《一位医学院抗震救灾教师的一天》《揣着“遗嘱”进灾区》《践行誓言 让党性在危难中闪光》等一系列报道陆续推出,央视、健康报、教育报、青年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新闻网等媒体对医疗队进行了广泛报道。 在医疗队完成使命返回成都后,还组织开展了抗震救灾医疗队事迹报告会,充分展现了医疗队员们为挽救生命争分夺秒,为履行责任自我牺牲,为救治伤员坚守险境的精神风貌,3名医生的深情报告感动了全院师生员工。医疗队的工作也受到了省卫生健康委的肯定,医疗队荣获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医疗队员中有1人荣获全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1人荣获全国医德标兵。 在此次跟随医疗队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从一名记录者的角度出发,记录以小见大的人性光辉,记录灾难面前的义无反顾,记录灾区群众的乐观豁达。这次跟随医疗随进灾区的经历,也深深影响了我们后来宣传报道的重心:挖掘和展现当代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情怀。 2013年,一名1991年在我院完成心脏起搏器手术的患者,时隔二十多年后写信给当年为他手术的医生寻求帮助,通过挖掘写封信背后的故事,引发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 2014年,《护士在暴雨中为患者撑伞,被那一抹紫色温暖了我们的双眼》。 2015年,《老人手术前叮嘱家属:有任何意外不准找医生麻烦》。 2016年,《“小丑医生”用爱疗伤 专治患儿不开心》。 2017年,《一道水煮鱼 几多医患情》报道了一名重症胰腺炎的患者,这名曾是职业厨师的患者,在康复后为医护人员送上他亲手烹制水煮鱼的新闻“温暖”整个蓉城。 2018年,《医院里的“红海行动”》:产妇突发HELLP综合征,医护人员展开生死营救;《治好手足口病患儿 成都医生收到“最美”感谢信》。还组织开展了“最美成医附院人”活动,共推出36名候选人,票选展示期间,总访问量超过500万人次。在首届医师节期间,推出了《坚守医者仁心:“碎碎念”儿科医生邓国清》《不忘医者初心——妇科邓晓杨教授》《诠释医者匠心——肝胆胰外科杨宏强教授》等系列报道。策划了《医生“扑街”炫富》。 2019年,《最“甜”的糖!女乘客晕倒地铁车厢,同车女护士一颗糖救了她》。《幸运!44岁大叔“撞上”重症甲流 “硬核”医生310多个小时守护生命》,《产妇突发羊水栓塞全身“换血”,多部门协作为生命打擂》,《暖心!儿科病房里来了一群红鼻子“小丑医生”》。 通过推出一个个正能量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传递的是医者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和医者仁心的人文情怀。一篇篇暖新闻的诞生让我们更加明白,作为宣传工作者要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勇气和胸怀,更要坚守我们的初心和使命:用心讲好卫生健康行业故事,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以文化人,为改善医患关系、树立行业形象、建立医院人文品牌助力。 回首一路走来,我从不及格到翻身仗,这何尝不是一场自我修炼啊。
欢迎大家积极参加由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和健康报社携手举办的2019年中国医院人文品牌建设者专题征文活动 【大奖】关于开展医院人文品牌建设者专题征文活动的通知 http://www.yyrw.org.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5&id=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