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研究

讲好故事,让医院文化落地生根

时间:2019-05-03  来源:  作者:健康报社 孟小捷

回顾我们40年来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度,我们发现40年医疗卫生事业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但相比之下我们人文、文化方面的建设,文化软实力相对来说明显滞后,这也是很多学者觉得我们有一种非常深切的紧迫感,要把我们文化软实力,医疗卫生行业的文化软实力能够提升上去。今天上午也提到南京鼓楼医院的丁义涛这些年一直在探讨人文医院的建设,他说当前医院发展最大的空间不再是建筑的高低,也不再是床位数多少,而是看不见的精神空间,文化是花钱买不来、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制度总有管不到位的时候和管不到的地方,而文化却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对我们医院来说,我们想来提升我们医院的品牌影响力,促进医院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我们应该通过做一些文化宣传的报道,来把无形的文化让广大读者、社会公众能够感知到、触摸到。


000.jpg

关于什么是医院文化,我是想跟大家分享四个问题,一个是价值观,一个是使命,一个是愿景,一个是医院识别。

价值观是我们在追求目标时遵循何种准则,使命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愿景是我们渴望成为什么样的医院,医院识别就是病人如何区分自己和其他医院,这四个问题不光是我们医院文化建设管理者需要思考的,也是我们做医院文化传播推广的工作者,也需要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

我们平常看大量有关医院文化的报道,确实目前有一些问题,我简单梳理为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大而无当,一些文化方面的稿子,就特别把文化当成一个筐,把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放在这个筐里,看似全面,但是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我们在做报道的时候,我们不主张用这种大而全的方式,我们应该用一个小切口写出特色,写出鲜明的特质,后面我还要提到。还有一个就是容易坐而论道,一写到文化宣传的稿子,就容易从概念到概念,显得比较空洞和抽象,这样也缺少影响力和传播力。我们知道文化建设,上午也看到了,很多医院都有自己的院训、价值观、愿景,我们提炼出两个字、四个字,或者一句话,可能挂在墙上,或者写在我们的文件里,但是这样一些理念,是不是真正融入到医院管理的各个系统流程中去,是不是变成我们员工的一种共识,或者是实实在在的举措和行动,成为我们医院职工的精气神呢,就这样一些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种比较虚的理念,通过具体实在的举措和行动体现出来,在北京我们以前报道过,有一家妇产医院,他们在传播以产妇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的时候,他们说的都非常具体,就不光是简单的理念了,而是通过传播报道,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能感知到的行动和行为。所以文化报道一定要落实落细、落小,把理念变成事,把事落在具体做事的人身上,这些理念它不是不能裸奔的,我用这个词,它是需要一个易被受众接受的故事载体,文化的力量往往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同样的理念,它的理念是很简单的,但我们对它的阐释是无限丰富的,我们如何把文化的故事讲好,会讲故事的跟不会讲故事的差距就会比较大。


2010年的时候,上海举办了世博会,当时对各国的建筑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仔细体会的话,也能看到各国虽然展示的是它的建筑,但也是体现了讲故事的能力,大家去美国的时候觉得它没什么可看的,比较空洞,但低估了美国馆设计者的用心,就如美国馆副总代表说的,我们知道我们有很多的美国形象,比如说微软,还有苹果,但是我们通过这个展馆的展示,我们不想炫耀这些发明创造,而想讲讲它们是怎么变成可能的,所以在美国馆的时候放了三个短片,都在阐释美国精神,其中有一个短片是讲美国人站在街头来学说中文你好,其中有一个女士练了18次,终于学会了欢迎光临美国馆这样一句话,可以看得出来通过这样的故事,一方面他是在中国办世博会,他有中国元素,在阐释美国的精神,还有一个花园,用4D手段来拍的小电影,就讲一个小女孩生活在美国社区,她想在这个社区里面建立特别美丽的花园,她的举动当时社区里面有的人支持,有的人是反对的,她没有放弃,一遍一遍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一座特别美丽的花园,很简单的故事,你能看得出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来阐释他所传播的理念。包括前不久在放映的好莱坞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叫做《绿皮书》,讲的这个话题还是反对宗族歧视的,这也不是新话题了,但他非常会讲故事,讲故事的能力其实是我们在文化宣传当中要比拼的能力,因为时间限制,不可能展开来讲,大家可以去体会这样一个内涵。


医院它其实是一个特别特殊的地方,与生命打交道的机构,它是最能产生故事的地方,我们知道医疗机构蕴含着最丰富、最珍贵的资源,不是它的大楼,也不是它的设备,而是它的故事,作家六六的小说《心术》,大家可能看过它改编的电视剧,在小说的扉页上写着这世界上有三样东西对人是最重要的,就是信、望、爱,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医院应该是在所有行业里面,跟生命、生死打交道是最多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们专业长期的技术主义,或者专业化的训练,理性主义的思维主导了我们这个行业,所以对身边的故事往往缺少一种文化的感知力,就导致有一段时间看不到我医院的精彩故事,但行业以外,文艺界、文化界知道医院有很多的故事,但限于专业的门槛,又觉得很难讲述,这里最好的就是社会、文化界和医院进行合作,只有这样发生在医院那么感染的故事才能被传播出去。其实我们真正的故事能够向公众展示出来,还是应该来自于内部,我们也在倡导医务人员能够增强人文素养,有文化感知力,能把我们身边的故事呈现出来,我们医院的信息资源是需要好好挖掘的。


叙事医学这个理念是2011年的时候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Rita Charon提出来的,他认为技术日益复杂的当代医学是冷漠的医学,是以牺牲病人和医生的关系为代价的,医生似乎没有时间去思考和理解病人所要面对的痛苦,而病人则期望医生能够理解和见证他们的苦难,医生还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进行自我反思,坦诚地与其他医生谈论对医疗实践的困惑,并感知死亡对人的意义等,他认为医生和病人都需要一种新的医学形式,即叙事医学。她的这本数也是被北大医学人文研究院的郭莉萍教授翻译过来了,叫做《尊重疾病的故事》,这里面对叙事医学做了很好的阐释。健康报在2011年的时候知道叙事医学这个理念的时候,已经通过报道把这个理念向我们这个行业进行传播,我理解叙事医学就是说临床工作看似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其实呈现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我们每一个病人来看医生的时候,是带着故事来的,他希望他的故事能被医生听到,而且能感动医生,医生通过倾听患者的故事来了解病人对疾病的感受,增进自己的同情心,更好的完成诊疗任务,同时医生通过来写病人的故事,来进行反思性的写作,增加他和同行之间的交流,来反思自己职业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年随着我们叙事医学理念的推进,我发现很多的医院,已经在开展叙事医学的实践,比如说北京玄武医院的林忠教授就在推行,让每个医生都在写平行病历。叙事医学这个理念传播到我们国内的时候,我们在创建人文视线这个版面的时候,就推出了人文叙述栏目,请医护人员写一写自己在临床诊疗当中难忘的病人、难忘的职业场景,他自己的内心感受体验,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来展示自己在诊疗技术之外的人文情怀,这个积累下来,我们版上七百多篇是医务人员视角写的稿件,这笔财富非常宝贵。我们在版上也搞了一些主题征文,2007年就搞了我最难忘的病人的征文,当时我们在做这样征文的时候,还觉得心里挺没谱的,因为医生工作很忙,他有没有时间去写这样的文章,通过这样的征文引导,我发现中国的医生虽然比较含蓄、内敛,但他是外冷内爱型的,他内心的感情非常充沛的,需要有一个调动渠道,把他内在的东西调动出来,所以我们能看到我们的征文医生写的非常好。


总结下来,中国医生写的医学叙事的主题,一个是不抛弃、不放弃、拯救生命成功后的欣慰,还有就是尽心竭力救治,但回天乏力的无奈,还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赢得病人的理解和信任,还有对医学本质从医生涯进行反思,还有面对科学与道德、情感与法律、诚实与善意谎言抉择时的艰难。这两年也为医学大家开设了叙事医学的专栏,其中著名的就是妇产科专家郎景和院士,他的专栏是一个医生的故事,我们报道了一百多篇文章,每篇都很短,还有一个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大概写了七十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回头去看,是非常好的医生人文修炼的路径,积累了医生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专栏,能够引导我们有更多的医生走进我们的版面,走进我们的媒体,能够敞开心扉来叙事。随着现在自媒体的发展,我相信很多的医生越来越自觉的主动的,不光是我们媒体去跟他们约稿,他们自己就主动写一些有关医生叙事的文章,有的写的非常真实、细腻、具体。我们经常说我们要让我们的广大公众,让患者来理解医学,了解医院,理解医生,我们喊一百遍口号,都不如医生写的一篇文章传播效果写的更好,我挺感谢这样的医生,工作诊疗很忙,还要拿出时间把诊疗案例拿出跟大家分享,这是非常好的大众教育,也是医生责任感的体现。现在很多医生都是投身于写科普,这也是我们极力倡导和传播健康理念知识,还有一部分的文章是传播我们的生命观、健康观、死亡观,这个观念也是我们做科普的应有之意,不光是单纯的支持,我们是一种文明的传播,今天刚好是在北京大学举办北京大学青年论坛,我要是不参加这个会我就参加那个会了,其实大家在谈生死,我们的临终关怀,来反思我们现在的救治模式,也希望医生能写一写这方面的文章,向大众传播我们应该有的生死观。通过医生的写作,可以看出来医生写作当中有一种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一种反思性的写作,很多医生工作很忙,每天忙于临床的工作,是缺少时间来反思自己的职业,那医院为什么存在?医务人员为什么存在?医疗为谁而做?我们没有时间去反思,今天上午说的《人间世》,在上海还有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叫《急诊室的故事》,当时是在上海人民医院拍的,除了在社会上的传播力让公众了解医院以外,还起到一个作用,我们很多的医务人员,当时在急诊室按了64个摄像头,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在镜头里面被拍到了,等他们看到纪录片中自己的时候,很多都表现出来说我在镜头里面怎么是这个样子的,我觉得我挺好的,但是我在镜头里面表现的很冷漠、说话冷冰冰的,对患者好像不够好,我们的医务人员通过这种反思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有欠缺的地方,平时如果没有反思的话,觉得自己做的还是挺好的,我们这个职业确实需要我们做一点反思,在反思中去沟通,是一个特别可贵的人文品格。


大家说文化自信,都会谈到文化自觉,文化谁先自觉?当是我们知识分子,作家冯骥才说的一句话特别好,他说当社会迷惘的时候,知识分子应当先清醒,当社会过于功利的时候,知识分子应该给生活一些梦想,知识分子天经地义地对社会文明予以关切、敏感,并负有责任,医务人员是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文化自觉成就了我们的医院文化。期待有更多的医生走进媒体的叙事,首先临床工作就是叙事医学的宝藏,同时叙事医学也是医务人员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以及打造个人品牌,赢得社会信任的有效方法和路径,现在媒体平台有很多,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这都是非常好的发声渠道,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平台,让我们医生的声音能够发出来。这是医生视角的叙事,接下来我想说一下患者视角的叙事,我先分享一个我们去年做的公众号,是健康文化平台,我们刊发了一个原创文章叫《我在美国治肺癌》,这篇文章在微信上推送后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个患者本人是一个晚期肺癌患者,他也是学医出身的,而且是做癌症药物研究的,他的儿子也是一个医生,所以他的身份导致这篇文章都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大家不知道看过没有,他详细记录了他去美国治疗肺癌真实的记录,包括用药、感受,包括对癌症治疗的反思,非常有价值,但是很可惜他今年2月15号去世了,他去世以后,一万多字的文章还是从患者叙事的角度,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特别宝贵的财富。同样的还有前些年《流感下的中年》,这些都是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的叙事文章,都是宝贵的财富,我常常说患者的故事、循医问药的体验,都是我们最生动的读本,有一位美国学者说,医生习惯于冷静的观察,但很少有机会去设身处地的站在患者感受的角度,来体现患病的感觉,只有患者可以体验到的深层次的生命感受,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文章能够传达到我们的医务人员当中,也成为他们医学人文提升的动力,也是促进我们医院更好的改善医疗服务,促进我们更好的创新我们的治疗技术,来帮助患者解决痛苦。还有一点我也想提醒在座的医院,现在发现很多的医院开始走进患者,听患者的讲述,把患者讲述的东西作为文章呈现出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的人文关怀,我也经常看很多医院办的院报,上面都是非常简短的表扬信,非常简单,我们很多的医院宣传科通讯员就会通过这个表扬信找到这个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找他们讲一讲治病的经历,他们有什么感受,把这些患者的感受、故事记录成文,也是一篇特别生动的文章,我们在版上也登了很多这样的文章,我觉得通过患者视角来传播我们医院,某种程度上它的传播效果比我们医院自己说自己多么好更有力度,通过我们患者的感受来体现医院文化建设的一种内涵,这个就是我们健康·叙事版,这个版会登很多来自医务人员的视角、患者的视角,来围绕健康叙事,就是来讲故事,希望大家运用好我们这样一个平台,把大家手里非常好的故事能够写出来,能够通过我们的平台传播出去。


医患叙事我这里面也提到,这些年我们知道故事很多,但是看多了也会有雷同之感,我们如何写出有独特视角、有思想深度的故事还需要下功夫,还希望我们在故事的挖掘、表达方式上多下一点功夫,比如说我们特别宣传成功救治的案例,如果我们讲一个失败的案例,虽然我们医务人员竭尽全力去救治,这个患者还是没有抢救过来,这同样是一种人文,这种故事还是挺生动的,比如说劝患者积极治疗是人文,那劝患者放弃治疗,不要再折腾了,那是不是人文呢?也是另外一个角度对患者的关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从生命价值的角度来考量医患关系,深化对人文医学本质的理解,创新表达方式。还有一类叙事就是人物的叙事,我们知道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专家学者,医务人员也是我们医院最宝贵的财富,人的这个财富,中国医院协会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虹教授说过一句话,他说看一家医院的文化搞得好不好,一看事业有无发展,二看医院员工的态度和精神状态,如果员工积极向上,井然有序、自尊自信地做自己的事情,医院文化就差不到哪儿去。在做医院文化宣传报道时,如果能很好地呈现医院职工的职业状态、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同样也会对医院影响力的提升带来推动作用。人物叙事也是我们在整个医院文化叙事当中非常重要的视角,我们部门承担了整个行业的人物报道,我们有整版的登一位专家的报道,也会进行综合性人物的报道,基本上涵盖了我们卫生健康行业方方面面、各个层面的人物,都在讲他们的故事,讲所有领域的人物故事。这里面关于人物报道,也可以专门讲两个小时,我这里面不可能展开讲了,我想提醒大家我们在做人物宣传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高大全,弄的很不接地气,还有一个避免模式化的、脸谱化的,让典型人物可敬、可爱又可学,掌握一个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比如说什么带病坚持工作这样的东西,已经不太适合我们这个时代去倡导的,我们应该倡导医务人员,如果说生病了,特别累了应该去休息的,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理念。我们遴选先进典型的时候尽量不要比惨、比累、比苦,更应该展现他们人格的强大与阳光,职业的快乐与幸福,这也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做文化宣传的时候,应该掌握的一种时代价值理念。


还有一类叙事是历史的叙事,这也是特别重要,在座的很多同志是来自于非常有文化积淀的医疗机构,还有很多来自百年历史积淀的医院,现在很多医院我也发现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家史书写,通过资料的整理呈现,来展现我们医院软实力的抓手,这张图片大家都看过,这是梅藤更向小病人鞠躬的照片,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医患关系,看到医者医学的神圣和谦卑,我们很自然记住了梅藤更说的一句话,好的医生应该具备三个H,HEAD指的是知识,AHND指的是机能,HEART是良心,如果能梳理出这样的文化积淀,是整个文化建设非常厚重的底色。这是我们做的一些报道,有毛主席视察杭州,还有浙江台州医院救治飞虎队队员的事情,还有老照片展背后故事的挖掘。还有上世纪二十年代老协和的查房,还有上海六院陈中伟的断肢再植,在座的很多医院都能梳理出历史当中至今还在影响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传统,一些难忘的人和故事。这也是现在很多医院都在注重口述历史的抢救性挖掘,右边的那个老人也是我们刚刚报道过的,是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了一个口述历史的项目,他们把健在的老人一个一个去访谈,其实每一个老人脑子里都是一座小型图书馆,随着他们年纪的增长,随着他们的离去,这个图书馆就会消失,我们要做一些抢救性的挖掘,这些故事非常多,我们也报道了很多,有一个英国社会学家保罗·汤普森说过一句话,口述历史给了年轻人一个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机会,对于年轻人而言,很难想象先辈是如何渡过某段时间的。口述历史对于待际间的沟通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我们本次都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口述历史在人文意义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人们能够通过口述历史去学习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去切身体会他人的感受时,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人文素养。我们也知道任何文化都是前辈对后代的一种祝福,历史学家任继愈说过,文化的粮草就是积累资料。作为文化宣传同仁,可以梳理各自医疗机构的家史,去发现一些能够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实对形成我们医院的文化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类就是管理叙事,在我们报道中还有一类视角是管理叙事,它是对人文化管理的生动演绎,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文化管理,我们很多专家能够说很多,我就想把它简单化,概念为两句话,正如北京协和医院的院训所说的,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这些年随着卫生健康委开展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三年已经结束了,三年新的改善服务已经启动了,我们发现很多医院有大量的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幸福感,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说打造智慧医院,开展伦理产房、生活查房,还有改善空间布局,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还有小丑医生进病房、音乐吧、图书较、病员学校等等太多了,这也是我们报道的切入点。大家也谈到梅奥医院,梅奥医院在人文管理上做的非常好,他们有一个理念我们不能保证治好每一个病人,但我们乐意为每一个病人好好治疗,重要的不是医院承诺了什么,而是患者感知到了什么,医院管理重点是患者体验,医疗服务要做好期望值的管理,要关注病人的痛点、痒点和兴奋点。马云也说过一句话,他说未来30年不是力量的竞争,不是肌肉的竞争,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服务别人能力的竞争,是体验的竞争,是感受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


刚才说的是我们为患者感受的管理,是我们文化建设的抓手,也是我们报道的切入点,还有一个视角就是如何关爱我们的医生,我们知道医生群体他们自己,一方面他在传播健康,其实他们自己也有不健康的,2017年8月,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社科院张新庆教授课题组,对全国五千多名职业医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7.4%的医生时常感到身体疲劳、不适,19.6%的医生几乎一直感觉身体疲劳、不适,我们应该有很多的举措用于对员工关爱,这方面的故事不太多,我也希望今后在开展医院文化建设管理叙事的时候,能够增加这方面的故事和举措,医生过劳不仅不利于自身健康,也会对患者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关爱患者需要从关爱医生开始,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大力倡导的,这些年也看到了很多医院有这样一些的举措,只要发现了都会跟进报道,比如说有一家医院就提出带着孩子来上班的口号,他发现每年7到9月分暑假的时候,孩子只能交给老人去带,医院就办了暑期托儿所,让员工带着孩子来上班,那员工这上班的8小时就会踏踏实实的,也增进了科室之间的联系,虽然是投入在人文医院建设上,但是非常值,把钱用在了刀刃上,那么员工对医院是特别信任的,在工作中会表现出好的工作状态,让我们患者受益,医院的品牌和知名度就会不断地提升。还有其他的巴林特小组、心理小屋,这都是我们医务人员的一种心理支撑抚慰的技术,我们也会在这方面做很多的报道。


前面讲的是我们从医者的叙事、患者的叙事、管理的叙事、人物的叙事、历史的叙事,给大家讲一讲我们在做文化报道的时候,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还有一类叫载体叙事,是通过发现我们医院的各个有形载体也能讲出很多的故事,这里简单的分享一下我们以前做的报道,比如说建筑,一个医院的建筑,别看它就是一个大楼,但是它里面凝聚了很多我们医院的历史、人文、科技、科学,有很多理念在里面,可以去讲讲我们建筑的这样一些故事。比如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他们有一个挺有意思的水准原点,原来是测北京海拔基准高度,这个水准原点的建筑就在北京大学医院的院内,就把它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文化标志了,我们当时围绕这个做了采访报道。比如华北油田总医院它的外科楼,是特别普通的一个楼,你要是不了解根本不知道它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也是他们院长说的,当时这个建筑想建成当地的标志建筑,原本设计为98米,最后被压缩为45米,这是因为他们当地还没有空中消防能力,这个高度刚好是云梯能够够上去的,很普通的大楼,你稍微挖掘就会发现是挺感人的故事,大家一看管理者真正为患者着想的。还有跟建筑相关的是一些创意空间,这个就更多了,一个是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他们走廊有关口腔历史的图片,还有他们的院史馆,不是建在医院里面,而是建在马路边上的,任何一个人在经过他们医院大楼的时候,都可以看到他们院史的展示。还有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他们医院也是,几百幅油画装饰了他们医院的病房、走廊大厅,我们说医学是人学,其实文学艺术也是人学,这个例子特别多,我想我们医院也会有很多的空间,包括江苏省人民医院,他们如何通过门急诊的改造,科学的来设置,来体现我们医者仁心的理念。我们载体还有很多了,比如说邮票、院报,还有新媒体,这都是非常好的载体,还有博物馆,很多的医院,他们也投身到博物馆的建设当中。还有朗读室,随着朗读者节目的火爆,很多医院都设立了朗读室,让医务人员进去敞开心扉的去朗读文章,还有漫画、医院书屋等等,还有医院的合唱团、音乐角,还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井盖文化节,还有医院食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走进医院,方方面面的各个角落,不光是临床,不光是病房、门诊,很多的角落都弥漫着医院文化管理者的用心。还有医生的表情包,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他们做的,还有快闪,各个医院还拍自己的话剧,还有纪录片,这里面我列举的是《急诊室的故事》,可以产生特别好的影响,以前我们知道医院大门是紧密的,手术室的门也是关着的,我们不愿意去敞开自己,我们医院就变成了神秘的所在,这两年我们敞开心扉了,我们打开大门了,我们希望大家来了解我们,也想把我们的故事讲给公众去听。还有微电影,也是我们这两年去做的,这也是我们做的关于各个医院拍微电影的报道,从2015年的时候,从全行业寻找微电影开始,连续三年举办了全国卫生健康微电影节,这个活动在行业里面还是挺有影响力的,各个医院如果有拍的好作品可以来报送,通过方方面面的内容表达,来表达我们医务人员跟公众沟通的意识。


文化的魅力在于创意,文化的创意是无限的,文化的载体也是无限的,精彩的故事也是无限的,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齐翔说过,他说我们也在做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产品中间必须加创意两个字。创意,一是研究人们的生活,人们不断进步的生活需要什么,你来研发什么,二是要挖掘自己的资源,把独有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和文化产品对接。我们要注意文化的创意和特色这两个理念。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讲好中国卫生健康故事,传播好中国卫生健康好声音,阐发中国医界精神,展现中国医者风貌,是从事卫生健康文化宣传工作者的责任。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推进中国医学人文事业不断深入。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