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我读的是英语师范专业。和很多毕业生一样,遇到工作机会总要试一试,于是在一次卫生系统编制考试顺利通过笔试、面试后,我误打误撞进入医院工作,做了一名行政文员,每天做的就是“码字,码字”。 犹记得入职第二天接到的一个拟写通报的写作任务,当时我的写作思维还停留在刚刚完成的5000字英语论文中,连中英文构词造句结构都差点混淆着用,磕磕碰碰写了500多字,写了什么内容早已不记得了,只留下文字资料着实枯燥、乏味的深刻印象。 入职不久,领导指派我跟着负责医院与“揭阳日报社”合办的《揭阳日报·健康》工作的前辈学习、打打杂。记得第一次跟着报社的记者姐姐一起去ICU采访,好像见到了TVB电视剧里面的场景,生命垂危的病人仅靠身上插着的几条软管维持生命,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敬佩也着实心酸。采访中,接收的信息可谓海量,听着医生护士介绍抢救过程如何惊险、病人如何顽强地扛过无数险境、护理过程如何尽心细致,一时间想法满满,很有种想把所见所闻悉数写下来的冲动,当天晚上回家便一鼓作气熬夜至凌晨把初稿写出来。当把洋洋洒洒2000多字的《走进ICU》发送给记者,忐忑间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评,随后看见自己在键盘上敲出来的一字一句几乎没有多大改动就变成铅字出现在报纸上,同事们看到报纸后啧啧称赞,第一次觉得文字也是一项有趣的事物。一年后,随着医院人事调动,由我独立负责《健康》专版运作等文字宣传工作。 转眼间,“码字工”一当就当了6年。6年来,我奔波于各个科室间,蹭热度选题、做采访,跟进报道的反馈和影响等等讲述着医者们的故事。听着他们给我介绍抢救被大钢筋刺穿胸部致大量出血休克患者时的惊险、援藏时的所见所闻,采访过院士、教授等等,有惊艳有感动!每次听到同事们提起最近出门诊经常碰到说看到哪篇文章慕名而来时,就会觉得自己半夜赶稿也是值得的!但时间一长,在一个熟悉的圈子待久了,不免茫然,写作时更多的是“套路”,越来越有种就是在应付工作的疲惫感,很想有突破却力不从心。 2018年5月3日上午8点多,我接到院领导的电话,告知我院护士陈晓佳想要救助被精神病人砍伤的群众,却不幸反被凶手砍伤,现已送到我院手术室抢救,交代我马上联系媒体,对事件做报道。事情发生在当天清晨6点多,我市一街道突发血案,一名精神病人疯狂持刀砍向过路群众,陈晓佳上班路过时,发现有伤者倒在血泊中,她停下拨打报警电话,并要检查伤者伤情时,却不幸被正在附近的凶手发现,失去理智的凶手往她身上一阵乱砍,鲜红的血液从她双手、颈部、肩部、头部等各处伤口喷涌而出,她一下子倒在温热的鲜血中。当时我还不认识陈晓佳,急急忙忙赶到手术室时,发现好几位专家都挤在手术室里,焦急、心痛的心情写在现场每个人的脸上。那一天,我陪着记者朋友们向陈晓佳所在科室的主任、护士长和她的家人了解她的情况,甚至跟着他们跑到事发地点采访知情市民,还到派出所观看事发时的视频录像。一整天下来,将整件事了解清楚了,更是为这位才20出头的护士小妹妹心痛不已,着实佩服那瘦小的身躯中藏着的凛然正气,在撰写新闻通稿时字里行间更是罕见地表达不少自己的真情实感。一年后,陈晓佳获得“广东好人”“揭阳市第四届玉德人物”的美誉,我再一次采访了这位小护士,她笑着对我说,要感谢的人很多,但也很感谢记者朋友们,报道发出后,得到了社会上很多人的关注,不少陌生人给她留言,每个人一见她就会给她加油、打气,这些鼓励都陪伴着她克服了康复过程中的种种痛苦。回想起当天,不可否认地,那的确是我做过的最轰动、最“网红”的报道,文章被无数网媒平台转载,本地民生微信群里对此事的讨论一刷就过百条消息,就连成我院的微信管理后台都能收到上千条留言,原来这些都切切实实地帮到了当事人,原来我在做着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我没法这么伟大,但细想一下,我们这些医学宣传从业者,不也在做着这件事吗?我们将正确的治病、养生知识带给读者,不管能“get”到的是一千人、一百人还是只有一个人,也算是达到了做这件事的目的。我依然热爱着这个行业,即使依然是“套路”着写着文章,也依然是冲在抢救第一线探着“情报”,既然干着这份工,就要打好这份工。
欢迎大家积极参加由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和健康报社携手举办的2019年中国医院人文品牌建设者专题征文活动 【大奖】关于开展医院人文品牌建设者专题征文活动的通知 http://www.yyrw.org.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5&id=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