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门诊病历本,大家都知道那是到医院里看病用的。今天,我要说的病历本,有点特别,它历经了几位医生撰写,见证着一段持久而温暖的医患互信的情感。 遇见 那一天,因为想策划一部以“传承”为主题的宣传片,我走进了副院长柳龙根的诊室。接诊桌上整齐排着一摞素白封面的病历本,但看起来都很破旧,毛开的折缝、皱卷的边角,印着一道道岁月的痕迹。 柳院长是省市知名肝病和感染病学专家,他的专家门诊,门外等候的病患一如往常的多,门内接诊的他和蔼又严谨,我只能在一旁静观,不容易打断,更不能长谈。看着他仔细看完一个号,写好病历合上的那一刻,蓦然跳入我眼帘的竟是一本黄色糙面的病历。再看刚刚柳院长接诊的病人,竟还是一位20来岁的年轻女子。这与众不同的病历本,让我充满了好奇——它,竟然是我们医院20多年前使用过的老门诊病历本。 缘起 这老病历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为了那本惦记着的黄色病历本,后来我又特地去找了柳院长。“那本病历的首诊时间是2000年,具体几月几号记不太清了。”提起这本老病历,柳院长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那个姑娘啊,已经是一岁孩子的妈妈啦,那时她母亲带着她来我们医院看肝炎,她母亲也有一本这样的老病历,母女俩已经在这里随诊了20多年,如今各项健康指标都恢复正常,生活得挺美满。 翻着一页页清晰的接诊记录,听着柳院长的讲述,在无尽的遐想中,我彷佛回到了22年前。那天,女子的母亲黄女士(化姓)来到三院肝病科门诊。她整个人看上去虚弱不堪,脸色蜡黄。她告诉医生,10多年前她得知自己是“乙肝大三阳”,当时由于年轻并没太在意,生了小孩后身体大不如前,老觉得没力气,肚子胀,胃口也不好,这阵子感觉特别不对劲,只好来看看,家里人都不知道。首诊医生就是柳院长的前辈程剑芬主任。程主任一边安慰她,一边开单子让她先验个血、查个腹部B超。等到检查报告出来:肝功能多项指标异常、B超显示肝硬化、脾肿大。黄女士傻眼了,眼泪稀里哗啦地往下掉。病历诊断一栏写的“活动性肝硬化、乙型病毒性肝炎”让黄女士后悔不已。她下定决心,按医生建议进行正规保肝抗病毒治疗。 重生 “她不是生了小孩吗?那她把孩子也带来检查了吗?”心痛着黄女士“有病不早治”吞下苦果,一边更担心被“母婴传播”风险笼罩下的那个孩子的命运,我连连问柳院长“后来怎么样了?” 柳院长轻轻摇了摇头,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疑问,而是有些难过地说,其实,在那个年代,身为乙肝慢性感染者的黄女士又何尝不清楚这病毒的危害呢?但是,讳疾忌医是她的顾虑,怕身边人知道她有肝炎更是她的担忧。如果不是病情持续恶化,这个她一辈子都不想透露的秘密,可能会一直揣着。黄女士一边接受治疗,一边思量着好好和家人沟通一下,一边不停祈祷千万别传给孩子。就这样,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和纠结中,又过了半年。 这一天,正在上门诊的柳院长接诊了黄女士。她身边还带着一个大概6、7岁的小女孩。这不,女儿一晃到了上学年纪,学前体检发现肝功能不正常。来医院一检查,这毛病果真传染给了女儿!黄女士这下懵了,孩子还小,得赶紧给她看啊。她伤心地看着眼前懵懂的孩子,愧疚感一阵阵涌上心头,她觉得太对不起孩子了,担心她被歧视,更担心她以后的健康。看着黄女士眉头紧锁、絮絮叨叨,一副心理负担极重的样子,柳院长一面耐心细致地开导,一面给孩子制定了周详的治疗方案和监测计划,这给了黄女士极大的安慰。此后,就有了后来续写20多年的病历本。 相随 20多年来,故事里的母女俩早把柳院长这位“肝脏保健专家”当成了亲人,平常有啥头痛脑热不舒服,首先想到的就是咨询他,柳院长也总是不厌其烦,用他30多年积累下来的医学知识、临床经验为她们答疑解惑。有幸所得医生规范的诊疗方案和悉心的情绪疏导,黄女士病情稳定,肝硬化程度未继续加重;小女孩也健康长大,到了结婚生娃的年纪。也就在去年,在三院的乙肝母婴阻断门诊,医生为黄女士的女儿做了孕期全面评估,制定了详细的母婴阻断方案。“时间过得很快,已经荣升外婆的黄女士得知10个月的小外甥女各项化验指标正常,乙肝阻断成功后,终于大大松了口气。”说到这里,柳院长的兴奋劲一点儿也不亚于这母女俩。因为,他比谁都明白,那救的可是又一个家庭的希望和幸福啊。 故事讲到这里,再细细回味那些曾经的过往,我虽未亲眼所见,但耳闻之后,我竟能感同身受,除了感动,还有深深的敬意。在与柳院长的交流中,有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医生的职业理想和价值在于被患者需要。是的,不但是帮助病患获得最佳疗效、追求健康的需要,更是在尊重、信任中共建美好生活的需要。柳院长说他也快到退休年龄了,那续写了20多年的门诊病历,还会有下一辈的医生继续书写,这里面既有一次次详实的接诊记录,也流淌着一片片感人的医患深情。
关于举办医院人文管理征文活动的通知 https://www.yyrw.org.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5&id=6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