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对生命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医学人文的诞生赋予了医疗工作者更广阔、更全面的意义。医学研究的主体是人,服务的对象也是人,医疗过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尊重。医学的本质是“治病救人”,以术治疗疾病,以德关怀人心。 医学人文的核心包括三点:“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强调尊重人、敬畏生命;“医学人文关怀”,是对待他人的善行;“医学人文学科”,是研究与探寻医学本质与价值的人文学科。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我理解的医学人文是在医疗过程中设身处地的从患者角度出发,给予患者从身到心的救治,让对方感受到真挚的关怀和温暖。 照片中的患者叫小静(化名),她曾是一名准妈妈。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就在转到ICU的第四天,她终于同意与肚子里早已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宝宝告别了,尽管她是那么的不舍与伤心。 4天前,小静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送入我院急诊,由于本身是一名孕妇,生命体征又极不稳定,经过多学科会诊后,需要立刻转入ICU治疗,不到半小时所有安排已就位,准备转运时,小静说:“再观察观察,再等等…”在场的所有人都诧异了,孕妇的身体是关乎到两个生命。小静喘着粗气,断断续续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宝宝可能在睡觉,你们再等等,我的身体能支持住。” 医生含蓄的告诉她:“宝宝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你的体内已经被病毒侵蚀了,如果再不进行治疗,只会更加严重。”小静的丈夫也在旁边哀求着:“老婆,孩子没有了我们可以再生,只要你身体好就行,咱们转ICU治病吧。”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僵持快十个小时了,小静终于同意转进ICU治疗,我们松了口气,家属也放下心来,只有她,眉头皱蹙,双唇紧闭,没有再说一句话,彷如木偶般任凭他人安排。 转到ICU后,小静拒绝吸氧,抗拒任何人碰触她,尤其是她的肚子,除了她自己。她疑惑:刚来医院就诊时有胎心,怎么过一会就没有呢。她愤怒:医院是救人的,却没有救到她的宝宝。她悲痛:还有2个月,她和丈夫就能看到宝宝出生了,本来欢喜的事情现在却成了要诀别的时刻。 这几天,我只要上班就会关注她的举动,她的眼神和情绪…… 小静也开始留意我,进入ICU的第4天,她终于和我说话啦。 小静:“在这里,你是唯一让我想说话的人。” 我轻轻的问:“为什么呢?每天上班的同事都很关心你啊。” 小静:“那天,你是唯一主动握住我的手,认真看着我,问我是不是有心里话想说的人,让我可以告诉你,然后一起想办法。” 我凝视着她:“我们同事也是一直在想办法帮你的。” 小静:“是的,我知道。但没有一个人关心我怎么想的,他们关心的只是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想法。只有你,会问我心里想什么。” 她微微的抽泣,眼眶红红的,我没有再问下去,只是用手把她的头轻轻的往我肩膀上靠一靠,慢慢的拍着她的背说:“哭出来吧,有什么不开心的就哭出来,一切都会好的。” 我的话还没说完,小静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情绪,放声痛哭。同事们以为发生了什么状况,但看到我轻轻的摆手,她们懂了,默默地退出去。 一小时后,小静就主动要求联系医生,同意引产,并愿意配合各项检查治疗。她语气坚定地说:“我准备好了,要和我的宝宝告别。”我微微用力握住她的手:“母亲是最伟大的,相信自己。”她眼里亮晶晶的,用力地点了点头。 引产过程很顺利,再回到ICU时,她没有表现出抵触情绪和抗拒行为,还对身边的医务人员轻声的说“谢谢你们。”第二天,各项指标都趋于稳定,达到转出标准。小静说她想回家好好养身体,谢谢我们不仅治好了她的身体,还解开了她的心结。 转出前,我问她有什么想说的? 她轻声的说:“谢谢你,谢谢你们,愿意倾听我的想法,没有忽视我的述求,还积极的帮助我解决问题,让我觉得很安心,暖暖的,真心地感谢你。” 一个眼神,一次握手,就能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健康是全方位的。人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的问题,更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良好状态。“治病救人”,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要关怀人心。对患者的真诚、关爱和尊重是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只要我们团结一心、真诚共情,“健康中国”的愿景一定会早日实现。
关于举办医院人文管理征文活动的通知 https://www.yyrw.org.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5&id=6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