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医院人文管理征文:医学人文关怀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探究

时间:2024-01-11  来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作者:余文思敏

摘要: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水平的提高,但随着医疗行业的资本化的出现,医学的根本价值取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在这种境况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实现医学人文关怀传统的复兴与回归。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视角,在分析医学人文关怀的现实困境和突出问题基础上,探索相应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实践路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持续提升,人们对医学和疾病的认知已经变得更加深入,对健康的需求、就医模式的改革以及医患关系的认识和追求也发生了全面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医学人文关怀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医学人文关怀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指导,对于探索医学人文关怀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医学人文关怀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三重逻辑

人的存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在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时,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作为其基本前提和出发点。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论述是对唯心史观“抽象的人”的否定,强调历史只能是人类的历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人归结为“绝对精神”,将其视为抽象的精神存在物,如同黑格尔的观点,也不等同于将人仅仅看作具有肉体、情欲的“感性的对象”、孤立的抽象的个体。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现实的人”是指处于现实关系和一定历史条件中,具有鲜活生命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现实存在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是对人的本质的更全面、更准确的把握。

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医疗卫生工作作为一项关注人类健康与福祉的重要事业,其现实性和社会性同样不容忽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为理解医疗卫生工作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医疗卫生工作中,个体的发展过程及其所处的社会条件对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医疗卫生工作必须关注个体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人的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最终归宿。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终身奋斗的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根本价值旨归。医疗卫生事业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宗旨的公共服务事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高度的契合。面对全球新冠疫情肆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闻令而动、执甲逆行,始终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精神,他们不仅在医疗技术上精益求精,还在心理疏导、患者关怀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用温情和关爱给予患者希望和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白衣战士的铮铮誓言,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二、医学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及现实困境

“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学诞生之始即蕴含“医学”二字之中的固有之意。”[4]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精神需求和情感体验,尊重患者的尊严和权利,以及关注医疗活动中的人文因素和影响。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医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整体联系,更加明确医学的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是密不可分的。医学技术在20世纪乃至今日的进步有目共睹,其辉煌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在增进健康、缓解病痛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是,当人类在享受现代医学技术丰硕成果的同时,医疗方式的“非人性化”饱受诟病;在我国,这种状态再加上部分媒体的过分渲染,使医患关系趋于紧张,医学本来能带给人类的温情难以感受。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期盼医学人文关怀传统的复兴与回归。

当前,医学人文关怀在现代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首先,医疗人员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的关注度不够。在快节奏的现代医疗环境中,医生往往只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这导致了一些患者因为缺乏情感支持而感到孤独和沮丧,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康复和治疗效果。其次,医疗人员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患者的理解和尊重。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有着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医疗人员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提供个性化的关怀。但是,现实中一些医疗人员缺乏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导致了医患关系的彻底异化。再次,医学教育和培训中缺乏对医学人文关怀的足够重视。在传统的医学教育和培训中,医生往往只关注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三、人民至上视域下医学人文关怀的实践路径

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支点,也是医学人文关怀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主要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探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发展等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视角探讨重构新时代医学人文精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医务人员是实施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应加强其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其人文意识和素养水平。首先,医疗机构应该开设丰富的人文课程,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让医务人员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其次,可以定期组织人文讲座,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激发医务人员对人文精神的热爱和追求。此外,医疗机构还可以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实践活动,如社区义诊、患者关怀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更好地与患者沟通、交流,增强对患者的关爱意识和情感沟通能力。

2.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精神需求,建立互信、互动、共赢的医患关系。“虽然医生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会涉及许多医学专业术语,但是医生应该努力让抽象的专业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医生解释沟通的意愿要比最终的效果更为重要。”[5]同时,应加强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水平。

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医疗服务的质量监管。医疗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政府应加强医疗服务的质量监管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估体系。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4]覃明辉,于家傲,于双成.白求恩的医学人文关怀理念及其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

学,2021,42(13):46-48.

[5]张娟.马克思人学视野下的医患交往[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7,18(02):18-22+61.


关于举办医院人文管理征文活动的通知

https://www.yyrw.org.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5&id=6457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