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手术”,难免与“紧张、焦虑、恐惧、应激”等情绪关联。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是一种强烈的躯体性应激源,常导致病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引起术前失眠、食欲缺乏,增加手术过程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调查分析指出,所有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焦虑比术前1天更加严重,等待时间越长,孤独感和不安感越强,紧张焦虑情绪与手术时间的临近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相关人性化护理后,患者在术前等候区的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糖、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更趋平稳;术后全麻患者苏醒及清醒时间更短,拔管配合度更高;普外科术后患者首次下床时间、排气时间、伤口拆线时间及疼痛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如何在术前等候期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的注意力转移,从紧张、恐惧心理渐进性进入松弛状态.从而达到精神放松、减轻紧张恐惧,恢复心理平衡,成为值得医护人员以及社工人员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嘉定区中心医院,很多患者却对手术有着不一样的良好体验。帮助他们平静安心接受手术的,是一支具有“医学专业”的团队——“手拉手·爱有心” 术前陪伴志愿者团队。 该团队始建于2014年,并在医务社工部的主导下,正式启动“手拉手·爱有心”术前陪伴志愿服务项目。起初,该项目主要由医院第五党支部及门诊志愿者、华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等30人组成。他们每周在手术室定期开展陪伴服务,广受患者及家属好评。为了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同时也积极推广术前陪伴志愿服务项目,在护理部的动员发动下,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规模。截至目前,共有350余名医务志愿者主动报名参加,由社工部统一排班上岗,并每年组织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技能和医患沟通技巧,满足不同患者的多层次需求。 每周一到周五7:30,志愿者准时到达手术室等候区。他们均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开展工作前,首先在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做好自身准备,然后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进行初步了解,包括患者的病情、文化背景、主诉需求等,还会与家属进行简短的交流,随后再开始正式进入术前陪伴。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进行个性化术前指导,解答患者对手术的疑问,告知其有效配合手术及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志愿者专业的解释以及耐心细心的指导,大多患者会感到身心放松。有时,还会加入舒缓的音乐,让患者更加放松。对于儿童患者,志愿者们还会根据他们的喜好使用ipad、绘画板等道具,与孩子们交流,很多患儿在术后,都会在病房中开心地分享自己难忘的手术经历。在常规的陪伴之外,护理部还学以致用,将从法国宜世学院进修学习的“精神运动放松疗法”创新性地应用于该项目中,除了语言指导,在取得患者同意下增加了一些“肢体接触”,比如手拉手、触摸、放松训练等,并运用丝巾、按摩球等媒介对患者进行舒缓护理。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总结为“精神运动放松四步法”,有效舒缓了患者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并拍摄成视频,对每位志愿者进行培训,十分有效地帮助患者降低负性情绪,提高了患者手术配合度。
“手拉手·爱有心” 术前陪伴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1)对患者而言,明显减少应激反应,改善病人手术体验。减低患者孤独感和焦虑、恐惧情绪,提高其手术配合度,促进术中生命体征平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间接降低患者住院天数,间接减轻患者医疗支出。据不完全统计,患者满意度从82%提升至94%。(2)对医院而言,间接降低患者住院天数,降低医疗成本;(3)对手术室而言,节省人力成本,优化人员分配,节约金额约1.72万元/年;(4)对护士而言,通过术前陪伴,真切了解患者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提升职业价值感。(5)对社会而言,患者满意度持续提升,口口相传,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项目目前已开展5年多来,惠及手术患者千余名,社会反响良好,并已逐步推广至全区其他几家二级医院应用。志愿者作为医院非常重要的组织资源,以医护人员为主体自愿参加,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下班后、休息日及空闲时间为患者提供无偿服务,和社会志愿者相比,有着专业对口和技术性强的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为医院的业绩和形象带来正面影响,充分彰显了“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 “手拉手 爱有心”术前陪伴,以创新发展,抒写人文关怀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