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和人民做一天贡献;我是一个医生,如果不看病我还能做什么?所以我就坚持看门诊、查房、听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湘雅三医院,人们经常看到一位两鬓花白、行色匆匆的老医生,穿梭于门诊和病房之间,不时与大家亲切地打招呼。他就是该院退休的老院长刘浔阳教授。 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专家,依然像从前那样清晨来病室查房,下午6、7点才离开,定期看门诊,择期做手术,为实习医生、进修医生讲课。 他的学生黄飞舟教授说:“师父已退休多年,而且他罹患肝癌,完全可以在家休息。但他退而不休,不求回报。”刘老师却乐呵呵地说:“看病和教书是我擅长的工作。我做得再多,也报答不了党组织的培养”。 他只要走进病房,就有使不完的劲。看到病人不舒服了,他上前嘘寒问暖;看到病人康复了,他比谁都高兴。有时看到病人行动不便,他还会俯下身去背他们。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很多病人都比他年轻,可他全不在意,身材高大的他使起力来就像个年轻小伙子。 刘老院长1962年从湖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并留校任教行医。“学医要以德为本”,他选择了这种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职业,也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培养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职业操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手术前,他总是与助手一起反复研究手术方案,安抚病人,准备缜密;手术中,他下刀精确,行事细腻,层次分明;手术后,他密切观察,耐心叮嘱,精心照料。他对病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赢得了所有病人的尊重。 艰苦创业拓荒牛 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级医学专门人才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湖南医科大学决定筹建附三医院。作为湘雅医院外派赴美学习的第一批专家人才,刘浔阳刚回国就被组织任命到新院区主持工作。 当时有朋友劝他放弃:“你从附一到附三,是从米箩里掉进了糠箩里”。他却坚定地说:“组织上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不就是将黑皮鞋换成深筒靴嘛。”他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拓荒者的重任。 初到湘雅三医院的刘浔阳很快发现,医院建设的困难远比想象中大得多。新院区甚至连水电都没通,连条像样的路也没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一次晚上来了一个病人,刘院长从河东职工宿舍步行1个多小时跨越湘江赶过来给病人看病。 为了开拓事业,他首先想到招揽人才,一家家拜访湘雅57级老同学一起来湘雅三医院创业。在他不懈努力下,他和张梦玺、季龙振、李小如、李瑞珍、姜希望、连乃文等7名专家成了湘雅三医院第一代拓荒者,被誉为“建院七君子”。他总是乐观地憧憬未来,带领医院全体人员住工棚、谋发展,支撑大家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在荒郊上奏响华美的生命乐章。他的同事们说:“那时候听了刘院长的报告我们至少要激动一个星期。” 1993年,他与后来任医院党委书记的郑兰香几经波折为医院发展获得了3000万元贷款。1994年,他率领团队三次进京,获批医院历史上的第一个卫生部资助项目。1998年,他与班子成员率领全院职工奋战300天,实现了“医院建成、三甲达标”的目标。在战胜艰苦的历程中,他和拓荒者们凝练出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院精神。 忠诚朴实老黄牛 湘雅人“公勇勤慎,诚爱谦廉”的优良传统和“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务实作风在刘浔阳教授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做了一辈子门脉高压症的治疗和研究,为了将自己的学术经验分享给年轻一代,他主持编写了《经内窥镜食管曲张静脉结扎术》等五部专著,有力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除了坚持每周查房,他还用笔记的方式记录年轻医生们的独特见解和疑惑之处。至今,医院离退休办收集保留了老院长查房的7大本笔记。“这是医院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刘老院长精神传承和立德树人的第一手资料。”离退休总支书记杨华介绍道。 记得有一年除夕,长沙市某中学一位老教师因大出血从某大医院急诊转来,情况十分危急。年轻的值班大夫缺乏临床经验,不知道如何处置,情急之中把电话拨给了最信任的老院长。老院长闻讯,立刻放下碗筷,直奔医院。到达病房后,他不顾年迈的身体,穿上重重的铅衣,手法熟练地启动了床旁的X线机、B超、心电图监视,并辅助以静脉插管麻醉下实施剖腹探查。 经他细心查找,终于找到了出血点并立即实施手术。紧张的手术完成以后,病人脱离了危险,此时的时针已指向凌晨3点,大家这才想起新年的钟声早已响过。看到病人度过了危险期,刘老院长开心地笑了:“这是新年最大的礼物”。 他是全国“大医精诚”获得者,也是一位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他拥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悬壶济世因仁爱,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拥有锲而不舍的开拓精神,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他拥有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老牛深知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