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援鄂工作中,他身先士卒,带领132名医疗队员共收治86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其中68例康复出院,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在武汉抗疫的52个日日夜夜,他坚持每天凌晨接送队员,关心每一位病人和同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以身作则,与战友们共同摸索出“七个协同”作战方略,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他就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队长王知非。 一、临危受命,以行动践行使命 2020年2月7日,医院接到上级指令,需组建援鄂国家医疗队,时间紧、任务急。王知非是湘雅培养的一名神经外科专家,有着丰富的危重病人救治经验。医院党委书记何庆南拨通了他的电话,他当即表态:“谢谢组织的信任,我无条件服从医院党委安排,保证完成任务”。 不到两小时,医疗队紧急集结完成。此时王知非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他的父亲王立吾教授1955年毕业于湘雅,响应国家号召,分配到黔阳(现怀化洪江)人民医院,从此扎根山区。此前,90高龄的父亲中风瘫痪住院。老人不愿连累子女,几次提出放弃治疗。王知非对父亲鲜少照顾一直心怀愧疚,原计划利用春节休假多陪伴父亲略尽孝心。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仅仅陪父亲吃了一顿团圆饭又匆匆赶回了工作岗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相信父亲这位老湘雅人一定会理解和支持他,但征途凶险难测,他还是叮嘱家人瞒着父亲。让他牵挂的还有妻女。女儿在外地求学,听说父亲要去武汉,女儿只悄悄对妈妈说“我要他平平安安的,我只有他这个父亲”,女儿的话让他湿了双眼,也更加坚定了他要“用行动告诉女儿,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勇敢和善良。”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2020年2月8日,时值元宵节,王知非临危受命,带队逆行出征。 二、科学救治,以行动书写忠诚 在向武汉急速挺进的高铁上,王知非召集了第一次临时党总支会议,提出“三个明确”要求:明确任务,逆行驰援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明确分工,发挥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明确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 元宵节当晚七点到达驻地后,他马上召开临时党总支和医疗组联席会议,提出医疗队“两个目标”:一是确保零感染率;二是弘扬湘雅精神,全力救治患者。 初到新址,大家发现重症病房是由普通病房临时改建,达不到重症医疗救治条件。王知非立刻组织相关人员协商,着重解决了患者入院的衔接和转运问题。 新院区于当天23点50分就开始收治病人。此时的武汉已经笼罩在了疫情快速蔓延的恐怖之中,30名重症患者一拥而入,场面一度混乱。在这危急关头,王知非指挥医疗队队员快速分流,安排床位,根据轻重缓急开医嘱,及时针对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医疗队做了病区分组,实行分组责任制管理病人,病区也设置了普通病房区和重症监护区域,有利于危重症病人的集中管理。按照湘雅传统,逐步落实了医护大交班、三级查房、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质控和感控制度等病房各项管理制度,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医疗组长查房、医疗队员排班、咨询班等制度,既保证了医疗工作的安全有序,也兼顾了队员的身心健康。 在临床实践中,王知非集思广益,摸索出了湘雅三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患者诊治的七个协同工作经验:多学科协同、医护协同、身心协同、前后方协同、各医疗队协同、指南与经验协同、医疗宣传协同。 医疗队员陈志衡说:“总支书记王知非,人如其名,工作上有点‘是非’就瞪眼大喊,主持公义。” 三、用心用情,以行动成就担当 王知非形容他和队员们是“可以互相把后背交出来的战友。”在他心里,不仅要全力救治好每一位病人,更要保证好每一位队员的安全。每天深夜,他都会查看每一位队员,看看他们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每天凌晨,他都要亲自接送队员上下班。就这样一坚持就是52天。 曾经有一名队员有很大的暴露风险并出现了低烧咳嗽症状,王知非心急如焚,每天都密切关注队员情况,督促他休息,督促他检测。所幸那名队员没有感染,在得知核酸检测阴性的那一刻,王知非的心终于放下了,无声的眼泪也流了下来,“有惊无险,决不能让任何一名战友掉队”。 他的尽职尽责让队友们钦佩,他的博爱细致也让大家动容。2月28日是他50岁的生日,所有队员瞒着他私下里给他筹备了一个别样的庆生活动,大家用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队长的最大敬意。 2月25日,医院党委举办临时党总支网络党课,他带领同志们发出“疫情不退,我们不归”的慷慨誓言。3月30日,根据上级指示,病房患者清零,全体队员平安凯旋。 回到医院后,王知非以党课形势继续传播新湘雅“战疫精神”,他总是以最大的敬意来勉励年轻一辈。 在他看来:“完成这次任务的大多数是鲜衣怒马的少年,就是这样一群孩子,学着老师和前辈的模样,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手拿听诊器,践行着希波克拉底誓言,践行着医者仁心。看着这群骨子里刻有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孩子们,我是震撼的,也是欣慰的,‘少年雄于世界,则中国雄于世界’。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我们勇敢坚韧的民族性格,也必将带引我们走向民族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