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年轻孕妇因车祸成植物状态 ,重度昏迷下奇迹产下健康宝宝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新生儿监护室里,一个胎龄不足36周、体重不足四斤的早产儿宝宝安静地躺在保温箱里。而她年轻的妈妈,此时也正躺在浙大四院的重症监护室,没有任何意识,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生下了宝宝。 2018年10月24日,小英(化名)意外遭遇了一场车祸,被送入浙大四院急诊抢救室,当时她的腹中还有二十多周的胎儿。
12月12日,昏迷一个多月、处于植物状态的小英奇迹般地诞下一名健康的宝宝。新生儿监护室的护士们把宝宝叫做“小坚强”。
“小坚强”安静地躺在保温箱里 年轻妈妈不幸遭遇意外
宝宝在昏迷妈妈腹中顽强生长 10月24日,出门买菜的小英不幸遭遇车祸,被送到浙大四院急诊抢救室,重型颅脑损伤、多处骨折、创伤性休克、重度贫血......情况十分危急。接诊时医生发现,她的腹中还怀着胎儿!急诊、神经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学科的医生第一时间赶到抢救室进行抢救。 当时,丈夫小丁正在工厂上班,得知消息后立马赶到医院。他一再跟医生强调优先抢救妻子,“医生,我要保大人,其他一切听天由命。” 两个年轻人在老家谈了一年恋爱,随后结伴来到义乌打工,在义乌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原本两人都满怀期望地等待着一个新生命的加入,没想到一场车祸彻底打碎了用心经营的小日子。 抢救结束后,小英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但由于重度颅脑损伤,陷入了深度昏迷状态。 当时,腹中的胎儿已经二十多周,保还是不保?如果保,什么时候分娩? 浙大四院产科赵鹏主任评估后认为,胎儿还是有希望顺利出生,但当下出生抢救存活概率低,远期并发症极高,对小英也是一次生命的打击,建议暂时不做终止妊娠处理,继续观察。 于是,宝宝就继续在妈妈腹中顽强生长,护士为妈妈注射的静脉营养液,是她唯一的营养来源。 然而,昏迷中的小英无法感受到她每一次调皮的蹬腿,更不能像以前那样跟丈夫分享这份小惊喜。 母女相互支撑、相互依靠
让专家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12月7日,小英病房传出消息“羊水破了”!当时胎儿不足36周,胎膜早破,情况危急。 考虑到有生产迹象,小英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监护。期间,她还多次出现心率过快、血压过高等情况。医院马上组织各相关学科主任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讨论。 多学科医生进行床边会诊 “胎儿营养条件不够,孩子生长非常缓慢,快36周了孩子却只有32周大小,属于重度胎儿生长受限。但庆幸的是,孩子没有明显畸形。” 产科主任赵鹏说,妈妈和宝宝两条生命相互支撑、相互依靠,让他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他在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会上强调,“虽然患者家属一再表示只要大人平安,但是我们要确保大人和小孩都平安,所以如何顺利分娩是关键。” “胎儿营养条件不够,孩子生长非常缓慢,快36周了孩子却只有32周大小,属于重度胎儿生长受限。但庆幸的是,孩子没有明显畸形,这是生命的希望,”产科主任赵鹏在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会上说,“虽然患者家属一再表示只要大人平安,但是我们要确保大人和小孩都平安,所以如何顺利分娩是关键。” 为此,专家团队联合为小英制定了两套治疗方案。第一选择是希望小英能够自然分娩,宫口打开后通过助产技术诞下胎儿;第二选择是剖宫产手术。 赵鹏主任解释,“昏迷状态的产妇,剖宫产手术会增加大人的风险,产后出血、感染、羊水栓塞的风险都非常高。” 但最终,在催产不顺的情况下,妇产科团队决定采用第二种方案,立即为小英行剖宫产手术。 植物状态下生下健康宝宝 眼睛又大又圆像极了妈妈 12月12日中午12点,植物状态的小英被送入了浙大四院手术室,小丁独自一人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 由于小英处于昏迷状态,剖宫产手术必须在全麻状态下进行。为了避免对胎儿的影响,主刀医生赵鹏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将胎儿娩出。 “哇——”很快,手术室里出现了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声音响亮而充满力量。长舒一口气后,大家继续投入手术中,在麻醉科、普外科、神经外科等医生的配合下,为小英完成这台充满挑战的剖宫产手术。
医生们进行这台颇有挑战性的剖宫产手术 宝宝第一时间被抱进了新生儿转运暖箱。送去新生儿监护室之前,医护人员让小丁见了一眼宝宝。
“她的眼睛又大又圆,很像她妈妈。我看到她眨眼睛,就像看到她妈妈睁开了眼睛一样。嘴巴跟我比较像。”小丁说,当下虽然有初为人父的喜悦,但更多的是隐隐的低落——妻子还没有苏醒,不能亲自看一看、抱一抱宝宝。
儿科主任袁哲锋说,宝宝会笑、好动,新生儿评分为满分。“她的生命力很顽强!原本预想全过很多种情况,但是我们连准备的呼吸机也没用到。除了刚开始有一点高血糖,经过处理已经恢复正常,经过我们初步评估是一个健康的宝宝。”
妈妈顺利脱离呼吸机
有望转回普通病房 小丁告诉钱报记者,这几天他想了想宝宝的名字,他决定把妻子的名字隐含到宝宝的名字里,“这样哪怕她以后不在了,我也能留个念想,时常想起她。” 而宝宝的健康活泼让做好了各种抢救方案的儿科医生感到意外,因此监护室里的护士给她取了个小名叫做“小坚强”。小丁连说,这个小名取得好。
“小坚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很给力,虽然宫内发育的速度慢了点,但整体上还是匀称生长。出生仅五天,她的体重已经慢慢增长,头发也长得浓密,吃奶的量不输其他新生儿。
目前,小英正在浙大四院重症监护室进行严密监护。现在她已经顺利脱离呼吸机,可以自主呼吸了,虽然意识仍然没有恢复,但是接下来还是有望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进行脑康复治疗。
重症医学科主任苏群表示,小英仍处于术后危险期,需要不断进行意识评估、脏器功能检测等,幸运的是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生命体征平稳。 小丁说,现在他正四处筹钱,救治妻子、抚养宝宝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他一定会尽全力让妻子苏醒,更会用心养育宝宝长大。
如果“小坚强”现在能够唤一声妈妈,她或许会在妈妈耳边轻轻说一声,“妈妈,请醒来看我一眼......”
(二) 早产儿“小坚强”马上要出院啦,她的住院账户悄悄增加了五位数
上周,钱江晚报报道了车祸孕妇在失去意识时艰难剖下女婴“小坚强”的故事,经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后,感动了无数网友。“小坚强”和妈妈的近况,更是牵动着全国网友的心。 浙大四院的医生告诉钱报记者,小英依然处于昏迷状态,但已转入综合病房治疗。而“小坚强”的体重已经增长到5斤,身体各方面状况良好,预计这两天就可以出院。 在出院前,“小坚强”的爸爸小丁意外发现,原本为负数的住院账户,居然蹭蹭蹭涨成了五位数。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医院医护人员暖暖的心意。 女儿出院意味着缴费
年轻的爸爸愁容满面 “小坚强”刚出生时体重不足四斤,出生后吃不到母乳,更不能如小袋鼠般依偎在妈妈怀里,但“小坚强”在医院多科合作的努力下奇迹般存活了,并且努力绽放着新生的活力。 但是,当医生告诉小丁,宝宝情况良好,近期就可以出院时,这个年轻的爸爸却皱起了眉头。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小坚强”是通过浙大四院绿色通道入住NICU并接受治疗的,她的账户上余额一直为负数。 这期间,小丁一直东奔西走,向亲朋好友借钱。但是,小两口双方的家境都挺困难的,筹到的钱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以支付欠医院的医疗费。
那几天,小丁天天愁容满面,生怕医生护士提醒他办理出院手续。这一切,医院的医护人员都看在眼里,8000元、6376元、5070元、4496元......“小坚强”的住院账户上悄悄汇入了一笔又一笔的爱心善款。
了解到“小坚强”十几天来账户上没有一分钱,浙大四院儿科护士长朱海虹率先在微信工作群发起了捐款。 一呼百应,一百块、五十块、一千块,爱心汇聚成河,让“小坚强”的寒冬不冷,给予这个脆弱的一个家庭来自社会的温暖和能量。
医护人员自发爱心捐款 共筹集七万多爱心善款 随后,浙大四院的医生、护士、行政工作人员以党支部为单位,自发组织了小型的爱心捐款,你一笔我一笔,点滴的关心和牵挂汇聚成了暖暖的爱,一笔笔爱心善款汇入到她的账户上。 12月24日中午,浙大四院党委办公室在儿科六西病区为“小坚强”发起了爱心募捐,很多医生、护士赶来送来一沓沓的红包,还有的直接用支付宝、微信在病区转账......连住在医院的患者也纷纷伸出援手,共同帮助这个年轻脆弱的家庭渡过难关。
截止到中午13点,“小坚强”一共收到了七万四千六百五十六元善款。最早的一笔汇入“小坚强”账户上的6376元,来自于浙大四院儿科党支部。 “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你也不用为欠费担心了,希望这笔善款可以帮助孩子更加安心地成长,”浙大四院副院长周庆利代表医院400多名参与捐献的同事,将这笔善款郑重地交到了小丁手中。
虽然不曾见面,却都慷慨援助,不善言辞的小丁收到这份沉重的礼物,一度哽咽。
小丁表示会继续边打工边照看昏迷的小英,“小坚强”则先送到贵州爷爷身边抚养,“也许等孩子一两岁时,她也就醒了。到时候,我们还会在义乌生活,因为这是让我感到温暖的地方。”他说,这是大家给他撑起的希望。 浙大四院儿科袁哲锋主任还和小丁仔细交接出院以后要重点关注的事宜,定期为“小坚强”进行神经系统生长发育方面的随访评估。浙四儿科将继续不遗余力免费提供此项评估服务。
(三) 苏醒半个月,“小坚强”妈妈学会做算术,一点点重拾生活技能 “三加五等于多少啊?”“嗯……八……”“这个小动物是什么?汪汪汪!”“小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综合病房,大部分病人都在过年期间出院回家了,而苏醒不久的小英依然留在病房接受康复治疗。 偶有一两个病人经过病房门口,一脸疑惑地问护士:“你们这还接收小孩啊?”经过一番解释,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里面住着的就是那个重度昏迷下生下宝宝的坚强妈妈。 但有一点没有错,小英现在确实像一个刚开始学习说话、认字、做算术的孩子,一点点慢慢捡回原本习以为常的生活技能。 一下火车站,丈夫就拎着行李来到医院 2月12日中午11点多,丈夫小丁从贵州老家抵达义乌。来不及回家放行李,他直接从火车站赶到了浙大四院。 今年,他是跟老爸、弟弟和女儿“小坚强”四个人在贵州老家过的年。往年的年夜饭,他和弟弟买食材,小英负责掌勺,再招呼亲戚邻居一起吃。席间绝不会少的是“长菜”,一道西南地区春节里常见的杂烩菜。 但今年,他和弟弟随便做了几道菜,没有呼朋唤友,“长菜”这种复杂的大菜自然也没有出现。女主人不在家,这个年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走进病房前,小丁满怀期待,他以为妻子已经恢复得跟常人无异,可以下床走路、正常交谈。但当他出现在病床边,轻轻唤妻子的名字时,小英却面无表情,显然她一时间没有认出丈夫。 直到小丁打开手机,让老家的亲戚跟妻子一一视频聊天,小英才突然有了反应,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镜头挪到“小坚强”面前,宝宝正有些哭闹,她看到也变得有点焦躁不安。 小丁说,他接下来会边工作边照顾妻子。但自己的工作是两班倒,上班之后不能天天都来医院,所以过几天老丈人也会从贵州赶来。 小英的年夜饭,是两个护士长包的饺子 远离丈夫、女儿、父母,小英在异乡的病房度过了春节,但这个春节并不冷清。 大年三十,护士长侯冠华包了一些白绿相间的饺子。考虑到小英的咀嚼功能,她特地把饺子皮煮得软烂了一些。 当天晚上共有3名护士值班,她们哄着小英吃了两个水饺。这顿年夜饭虽然没有其他人家的丰盛,但对于小英来说,能连吃两个饺子并且没有呛咳,已经是不小的进步。 平时病房的电视有时间限制,那天一直让她看到了春晚结束。“新年好!”是年三十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小英的病床边,放满了小孩用的字母表、识字表、数字表等等,每天护士都用这些教具训练她的大脑思维。现在,她已经可以从一数到十,还会做十以内的加减法。不过愿不愿意算,还要看她当时的心情。 有时候,小英会耍小孩子脾气,偷懒赖在床上不肯动。护士们想出一个办法,把一个装饰用的彩灯稍稍改装了一下,拍打一下彩灯就会亮起来。这个新玩具还真成功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常常拿着棒子去挑彩灯,玩得不亦乐乎。这样就主动活动了上肢,比康复师被动拉着她活动效果好多了。 她甚至开始跟护工开玩笑,有次护工阿姨“取笑”她太懒,简直是个“小饭桶”。她居然机智地回击了一声,“饭桶!” 正巧侯冠华进病房听到了,赶紧阻止“哎,这个不好学的,这是骂人的怎么好学呢。”她听完就“咯咯咯……”笑了起来,这是她醒来后第一次主动开怀大笑。 年前,康复科史红斐主任医师给小英做全面的测评,并制定一个个体化的康复计划,“主要是进行针灸治疗,肢体训练,帮助她恢复运动功能和调节功能,目标还是今后可以生活自理。” 小英苏醒后的每一个小进步,侯冠华都认真记录在案,还拍了小视频,作为她的“康复日记”。 1月23日 右手会动了,可惜是无意识“抓取”状态,还不能抬离床面。 1月27日 第一次开口说话,说了一句 “好”,右手能抬离床面并坚持一会。 1月28日 意识清醒,知道自己的名字。右腿也能抬离床面了,左侧可以在床面上移动。护士给她听广播,她说自己想唱山歌了,这个进步令护士们很激动。 1月29日 开始喝水吃香蕉,会主动说“不要了”,还记得昨夜教的她老公的名字。右边的手脚能抵抗外界阻力,左边的也能抬离床面并保持5-6秒。 1月30日 醒来后第一次吃苹果,右手可以拿小块的自己送到嘴里吃,整个的还拿不住。 1月31日 可以勉强啃整个苹果吃,吃橘子会吐核。 2月1日 康复科丁超医生给她做松解肌肉张力的锻炼,第一尝试着“掰开”了她的左手。 2月2日 可以从1数到10。 2月3日 第一次实施康复(针灸)治疗,坚持了20分钟。 2月4日 第一次吸管喝水,第一次吃饺子(普食),第一尝试抬上半身并能将头离开床面,第一重复四字语句,会给大家招呼“新年好!” 2月9日 下午行CT检查,因需一个人在单独房间内,自己喊“阿姨!我害怕!救救我!”第一次自己说新的而且没有教过的词汇。 2月10日 自己能回答自己以前的工作内容、地点和工资,第一次和护士、阿姨开玩笑。 2月12日 认出了自己老公、爸爸和“小坚强”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