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医院人文建设专业委员会主导的《全国人文医院建设基线调查报告》正式发布。作为国内首部人文医院建设系统性的调查分析,这一份覆盖全国27个省级行政单位,涵盖不同地区14860名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调查,对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人文医院建设进行了“体检”,标志着我国医院人文建设从理念倡导迈向系统化、规范化新阶段。 
先试先行,政策与实践双驱动 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等政策相继出台,医院人文建设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此背景下,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医院人文建设专委会成立课题组,由刘庭芳、李庆、胡书孝、袁彦龙、张大庆等一批知名医院管理专家牵头,开展系统化的人文医院建设研究推广,自2019 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中国医院人文建设蓝皮书》,2021 年出版《医院人文建设理论与实践》并在陕西、甘肃、北京、广西、广东、河南等多地1952家医疗机构试行,取得丰硕的成效。 
为推动中国医院人文建设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2021年4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医院人文建设专委会启动中国医院人文管理萤火虫计划,成立由知名人文学者、临床医护人员、法律顾问、医务管理者等组成的项目工作专班,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在全国20个省市连续开展大规模人文医院建设调研,建立文献库、医院样本库、问题案例库、需求问卷表,定期向 14600 家医疗机构发放问卷,为人文医院建设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此次发布的《全国人文医院建设基线调查报告》基于李克特5级量表题的作答数据,评估当前全国各类医疗机构一线工作者对不同人文建设要素的重要性认知。调查共设28道量表题,每题对应一个人文建设问题节点。每题按照1至5分进行评分,表示从“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的认知程度。在全部14860份有效样本中,所有问题节点的平均得分为4.72分,显示出整体高度认可的趋势。得分最高的节点为“尊重生命与共情理念”,平均得分4.83分;得分最低的节点为“设立人文治理机构”,平均得分4.63分。从多维度印证了“以文化人、尊重人性、正视需求、追求卓越”的人文理念已经成为医护人员接纳认可的人文共识。 为何“上热下冷”,职业经历影响医护人员的人文判断 人文医院建设一直存在医院管理者日渐重视,但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认同度不高,主动性较差的窘境。为了解一线真实想法。本次调查化繁为简,将医院人文建设浓缩为4个维度,邀请一线医护人员访谈。调查显示,全体受访者普遍认为人文建设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同年龄组的重视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如:人文价值理念维度的分数普遍较高(4.71-4.86),且60岁以上群体打分最高(4.86),说明医护人员随着从业年限与职业阅历的增长,对医疗“价值观”层面的认同更强,人文组织制度维度的得分随年龄呈“低谷后上升”趋势,50-59岁最低(4.65),60岁以上回升至4.79,表明年长者或管理者更看重“制度保障对人文的作用”,年轻群体则略显中性(4.71-4.73)。人文服务流程维度的得分波动较小(4.66-4.76),40岁以下群体评分较高(4.75-4.76),60岁以上相对偏低(4.66),说明年轻群体更重视操作层面的“流程体验”,而年长者相对地不将此作为首要关注点。人文空间环境维度随年龄的增长呈明显下降趋势,20-39岁群体为最高(4.75),60岁以上群体最低(4.41),说明年轻医护群体对空间美感、私密性、导视设计等因素更敏感,而年长者评价更保守,或关注点不在此维度。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岗位受访者对医院人文建设的重要性认知有结构性差异,护士群体对所有维度的评分均较高,显示其对人文理念、制度流程与空间体验的全面关注;医生群体评分普遍偏低,特别在“人文组织制度”(4.65)与“人文空间环境”(4.64)两个维度上与其他岗位差距较大,反映其在制度建设和环境参与上的相对疏离。行政管理人员对“人文价值理念”维度的评分最高(4.78),表明其对医院文化使命与服务宗旨的高度认同,也体现管理角色对理念传播的积极推动力。 
医院等级不同,关注度各异 本次调查,不同就职机构的受访者对医院人文建设各指标重要性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一级医院更加强调“人文价值理念”的根本性地位(4.82),而三级医院则在“人文服务流程”与“人文空间环境”等细节性维度表现出均衡关注。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人文服务流程”(4.86)和“组织制度建设”(4.76)赋予更高重要性,体现其制度推动与流程导向特征。 三级医院受访者各问题得分如表所示,“尊重生命与共情理念”问题节点得分最高,为4.83,“设立人文治理机构”节点得分最低为4.64。 
二级医院受访者各问题得分如表所示,“尊重生命与共情理念”问题节点得分最高,为4.81,“收集患者叙事资料”节点得分最低为4.52。 
一级医院受访者各问题得分如表所示,“尊重生命与共情理念”问题节点得分最高,为4.9 
医院类型不同,但共识一致 本次调查显示,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受访者对医院人文建设各维度的重要性评价差异较小,所有维度均分在4.65以上,反映出医院类型虽异,但在人文建设认知上已形成普遍共识。其中,专科医院在“人文价值理念”维度评分略高(4.75),反映出其在慢病、康复、临终关怀等长期关系照护中对同理心与价值尊重有更高要求;而综合医院则在“空间环境”维度略高,反映其对设施功能与患者环境体验的系统关注。 
信任与尊重是人文建设核心 本次调查显示,在对人文关怀重要性因素的排序中,“医患关系中的信任与尊重”得分最高为4.74,其次是“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关怀与职业支持机制”,得分为4.61。 
在对人文关怀重点群体关注的排序中,“慢性病患者”的得分最高为4.50,其次是“危重症/临终患者”,得分为4.49。  
在调查访谈中,医护人员普遍反映,面对繁忙、高压的工作,最需要的是“领导支持”、“休假”、“心理疏导”、“情绪认同”、“合理考核”、“去行政化负担”等,说明人文服务不应只是对患者的责任,也应考虑对医务人员的情感补偿机制。多数受访者支持标准化,主张从“患者满意度”、“医护共情能力”、“情绪劳动质量”等多维度设定指标,这表明医院在人文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科学化指标”与“人文温度”间找到平衡,既不过于技术化,也不能抽象空洞,要具备可触及的人文关怀,让医护人员能够感知到人文建设的益处,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医护人员主动开展人文服务、提升人文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标准到实践,需要上下一心共同发力
接下来,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医院人文建设专委会课题组将把人文医院标准在参研单位和试点医院先行推行,结合实践反馈总结完善,逐步向全国推广。作为我国首部聚焦医院人文建设的团体标准,其落地后将填补行业空白,为医疗机构提供可量化、可评估的人文建设指标,让医疗行业的 “温度” 有规可依、有据可循。让更多医疗机构将实现 “服务对象满意、员工幸福至上” 的人文愿景,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