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资讯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独臂爸爸和早产儿的生死劫,你要加油哦!

时间:2021-01-28  来源:成都市卫计宣教中心  作者:范月秋 侯文瑾 向毅 吴胤强

医院的急诊科,有从死到生的抢救;妇产科,有生死之间的抉择。而新生儿科,则有曙光与希望。今天,讲述一个新生儿外科病房里,父爱与坚守的故事。

杨过和女儿美初 吴胤强 摄.jpg                              

我是你的爸爸杨过

37岁时,知道自己要当爸爸了,杨过感觉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杨过出生在宜宾市兴文县一个贫困家庭中,兄弟姊妹很多,父母每日劳作只求能有一口饭吃,“我们这一代人在农村,娃娃们都是爬着爬着长大的,大家的安全意识很淡薄。”两岁时,家里的打米机绞掉了杨过整个左肩以下的臂肢,父母背着昏迷的他,步行了两个小时才赶到当地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伤口缝合,“竟然没有大出血,我这条命真是捡回来的。”

读初中时,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电视剧热映,班里的同学自然就叫他“杨过”,以至于出身社会,再到如今的生意场,大家都称呼这个独臂中年人为“杨过”,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名。“我觉得叫杨过挺好的,自带流量,更容易被别人记住。”

因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学杂费,杨过读了一年职高后只得辍学回家。在老家备受歧视,环境也受限,杨过非常苦恼,他想: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到城市里去打拼。于是,杨过只身来到简阳市。他当过餐厅服务员,贴过小广告,睡过街边的桥洞,最穷的时候身上只有七毛钱。因为重度残疾,很多地方都不愿意要他。

有一次,杨过听说一家校办企业在招聘销售员,就想着碰碰运气。“这家企业是生产课桌椅的,我就跟老板说头两个月不要工资,包吃住就行,老板看我这样就同意了”,杨过说,社会上有很多人有资源有背景,他们发展的很好,但是有些很苦的事情他们不一定愿意去做,那么我的机会就来了,只要踏实勤奋,吃苦耐劳,就能有一口饭吃。

于是,杨过每天用一个肩膀扛着三四十斤重的课桌椅样品,还有自己的洗漱用品、换洗衣物,坐火车、赶汽车去往其他销售员不愿意去的偏远地区。为人和善,处世谦卑,还有骨子里的不认命、不服输,两年后,杨过成为了该企业销售的“王牌”。“我当时两年没回过老家,铆足了劲挣钱,终于带回去了八千块钱,还清了家里为我读书的欠款。”

卖课桌椅挣到了第一桶金后,杨过竟然选择了自主创业,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有手有脚,在城市里依然能闯出一片天”。2009年,杨过有了自己的电力公司,紧接着,杨过抱得美人归结婚了,这算得上是史上最强的逆袭人生,可就缺一个小宝贝了。

但创业之路极其艰难,同时妻子因乳腺癌动过一次大手术,双重重压之下,杨过夫妇决定不生孩子。可没想到的是,新生命就这样悄然地降临。2018年金秋十月,杨过的妻子意外怀孕了,夫妇俩觉得这是一个奇迹,对孩子的降生充满了期待,“妻子比我年纪还大几个月,高龄产妇了而且身体也很不好,我很担心她,但我们俩都一致决定要当爸爸妈妈。”

张利兵(右一)及其医护团队在儿童外科重症监护室作病例分析 吴胤强 摄.jpg

就这样被“宣判”?

 怀孕七个月时,杨过夫妇到建档的医院产检,系列检查后却被医生告知:胎儿在腹中停止了发育,建议引产。“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在医院接诊我们的医生将诊断书和一摞报告单甩在桌子上,她不小心用力大了些,单子就全部掉在了地上,我的心情复杂极了。”那是一个冬天,随着诊断报告坠地,夫妇两人的心似乎也跌入了冰窖里。

建议引产,就这样被“宣判”?一个生命,就这样被终结?我的宝贝啊,你还没来到这个世上,就要和爸爸妈妈作别吗?

 然而,从小的经历让杨过懂得:不服输才有希望,不认命才有出路。胎儿只是停止发育,不是胎停,那么就还有希望。杨过夫妇四处辗转,医院的各方专家也对腹中的宝宝进行了会诊,结合遗传基因检测的结果表明,胎儿很可能出现出生缺陷,患畸形的概率较大,出生后会面临身体发育迟缓或智力发育落后等系列问题,最终得出的结论还是维持不变——建议引产。

“孩子就算足月出生了,也可能活不了几天,那时你们会更伤心。”医院里一位与杨过熟识的医生向他坦白道。

“专家们进行了会诊,作为朋友的医生说出了他的实话,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还能去哪里呢?”杨过从来没有感觉像现在这般无助,甚至是绝望。在他为生计奔波时,为创业奋斗时,再苦再累他都抗了下来。从卖课桌椅的销售员,到电力公司的董事长,他不放过生活给予他的一丝一毫的机会。而对于一个新的生命,他真的只有选择放弃?

那年春节,杨过没有带着妻子回到兴文县的老家。这一次,不是因为没钱,而是没了希望。

幸运,总是眷顾努力的人。一只幸运之手从隔壁伸过来,奋起一拉,将杨过拉出了寒冷的冰窖。这个人是杨过的邻居——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以下简称市妇儿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冯仕品。“冯医生和我都很忙,虽然是邻居,但是打照面的时间屈指可数。”就在被医院“宣判”后的一天晚上,杨过愁眉不展地走在小区里,进电梯时,正好碰见下夜班回家的冯仕品。杨过知道冯医生工作的医院,于是简单跟他聊了几句妻子怀孕的情况。杨过说,我至今都记得冯医生的这句话:你可能觉得我冯仕品不怎么样,但是我的医院那就很了不起了。

同时,杨过老家的亲戚也告诉他,十多年前自己的女儿在市妇儿医院出生,当时也是个只有三斤左右的早产儿,医护人员精心护理,用10毫升的针管贴在早产儿的嘴边,轻推1毫升慢慢让婴儿吸吮。“那个早产儿现在都是个一米六五的大姑娘了,我还给过她压岁钱呢。”杨过说。

     如此一来,杨过夫妇决定去市妇儿医院看看是否还有希望。

儿童外科重症监护室管床护士沈怡在活动室和患儿做医疗游戏辅助 吴胤强 摄.jpg

你有信心我们就有信心

彼时,杨过的妻子已经怀孕8个月。接诊夫妇俩的是市妇儿医院副院长、儿外科专家张利兵。“我们其实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跟患儿家属交流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但我见杨过的第一面就觉得他对新生命有强烈的渴望”,张利兵坦言,很多在他们看来并不严重的小儿先天性疾病,是可以被救治的,家属却都放弃了,“成都市的少儿互助金可以报销50%至60%,除了经济的原因,更多的是价值观念的偏差,我们太多人没有‘容错率’的概念,可人生没有完美的。”

2019年8月至10月,张利兵曾赴以色列施耐德儿童医院研修学习。他说,在以色列犹太教的国家,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令他毕生难忘。

考虑到胎儿的复杂情况,转入该院的妻子,在医护团队的照顾下,每天两次B超检查,每三小时一次胎心监测。随着月龄的增加,医护团队细化调整着保胎方案。“首先我们自己就不放弃,这里的医护也没放弃我们。可能宝宝和我一样,只是出生过程稍微坎坷一点,但只要不放弃,那一切就有希望。”杨过说张院长带领的医护团队给了他足够的信心。

“杨过跟我聊过很想当爸爸,他认为一个男人只有做了父亲这个角色才算完整,我当然认同这点,所以也算用自己的技术去成就别人的梦想吧。”张利兵从事小儿外科多年,44岁的他已经就是个“驼背大夫”了,给小儿做手术时,他需要低着头,带着一个1斤重的 “头盔”,“头盔”上有放大镜和电筒,“手术过程就像是在蛋壳的薄膜上雕花”。

“你有信心,我们就有信心。”杨过在新生儿外科接触过的医护人员都会跟他讲这句话。医患之间的信任与支持,拧成了一股绳,这绳索一头是父爱,一头是坚守。

2019年4月9日,宝宝剖腹产出生,是个女婴,体重仅1.49公斤。“她很小很小,在保温箱里面睁着眼睛,眼睛很有神,小嘴巴还吐着泡泡。”这是杨过第一次见着他的小女儿,他是真正的父亲了,有人会叫他爸爸了!杨过为女儿取了一个寓意深刻又悦耳动听的名字——美初。

“美初啊,爸爸希望你余生美好如初,不忘初心,勇敢前行哦。”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副院长张利兵和患儿家属交流 吴胤强 摄.jpg

24床的美初,我的小小宝贝

对于杨过而言,美初顺利出生,是美好生活的开始。可上天偏偏又要跟他开个玩笑。

三天后,美初患上了严重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会出现这种情况,美初不是个例,我们有专业团队……”面对第一次见到非常焦虑的杨过,新生儿外科护士长杨立利安慰鼓励着家属。

麻醉师也对杨过说:“我还没有发现有手术失败的例子。”杨过事后谈起美初的第一次手术经历,他说医护人员的话语都显得很“轻描淡写”。

4月13日,出生仅5天的美初,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场手术。张利兵与手术团队用“蛋膜雕花”的功夫在小美初的腹部上“精雕细琢”。这场四级手术(手术根据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分为四级,一级手术最简单,难度最低,四级手术一般要求高年资副高以上的医生才能做)主要目的是为小美初造瘘(将肠管从腹壁切小口拉出缝到腹壁上,大便从腹壁上的肠管排泄),改善其发育异常的肠道功能,俗称做一个“人工肛门”。

经过充分准备,手术历时1个多小时,小美初随后被送进儿童外科重症监护室(以下简称SICU)。杨过第二次见到了自己的小女儿,“从手术室推出来的时候是晚上9点多了,她还睁开眼睛看着我。”

在SICU里,收治的全是需要外科治疗的危重症患儿,“听诊器会在保暖台上加热一小会儿了贴在宝宝们的身上,照护过程中分毫差池都不能有,小婴儿们比露水花苞儿还娇嫩呢。”SICU管床护士沈怡感叹道。

在美初住进SICU的日子里,沈怡拿手机拍下美初的视频和照片发给杨过夫妇,“虽然医院没有规定必须要我们拍照片视频给家属看,但是我们觉得这样做有意义,我作为一个四岁孩子的妈妈,对患儿家属能感同身受”。在SICU,为每个患儿拍视频,已经成为医务人员每天的工作内容。

过了几天,杨过和妻子在玻璃墙外面探视。“美初是24号床,可玻璃墙的边框刚好就挡住了视线,我们只能看到一只床脚。”玻璃墙里头,护士们都在各自忙碌着,那一头,患儿家属们看到了自己的小宝贝,有的激动不已,有的喜极而泣。杨过紧锁眉头,把脖子伸成了长颈鹿,来回转了几个角度,仍旧看不见保温箱里的美初。

 “这个时候里头就有个护士看见我了,她朝着我用手比划了2和4,我使劲地连连点头,结果护士就用手轻轻一拨,我就看见我的女儿了。”杨过哭了,他看见美初戴着眼罩,在保温箱里蹬着小腿,手舞足蹈,“她是很悠哉悠哉地躺着那里,小腿还很有劲,不像是手术后很痛苦的样子,我的美初和爸爸一样坚强啊。”

 那个比划着“24”的护士,她不经意的一个举动,给患儿父母们的内心带去了无穷的力量。她是“沈怡们”,是住在人间的天使。

新生儿外科护士长杨立利为患儿讲童话故事 吴胤强 摄.JPG

你的信任让我们卸下包袱

十几天过去了,随着小美初的恢复和成长,密切关注患儿情况的张利兵却发现了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动脉导管会进行功能性的关闭,这是呼吸功能发育完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是美初的动脉导管开口却没能闭合,有5.6mm,这不仅让血液过多到达肺部,影响肠道功能恢复,更会影响她今后的心脏功能。”

又要进行一次手术!而且是心脏手术!出生不到一个月的早产儿,她受得了吗?她能挺过去吗?手术的愈后情况又怎么样呢?杨过不禁想起了曾经的医生朋友对他说过的话:孩子就算足月出生了,也可能活不了几天,那时你们会更伤心。

“最早被建议引产,到第一次手术,我们相当于闯了两次生死关了,我创业再难都咬紧牙关坚持,何况是对于一个生命,放手一搏才有希望啊!”杨过说,在市妇儿医院的就医过程中,自己亲身体验到医护人员百分之两百的倾心付出,他完完全全信任医护团队,有风险大家一起扛。“我也做好了准备,手术失败,失去这个孩子。”

“医生,手术过程中如果有要签字的地方,如果我不在,回头补签都可以”,主管医生胡月不敢相信有这样“心大”的家属。张利兵坦言,在与杨过的接触中,医院的同事们都被他身上的坚强、执着和包容所感动。“他的信任让我们卸下了包袱。”张利兵说。

美初是幸运的,市妇儿医院可开展的胸腔镜动脉导管结扎术走在全国前列,而主刀的正是张利兵。

胸腔镜手术能够让美初不留疤痕,但因为她体重极低,风险极大,评估下来,这场手术对整个团队而言如履薄冰。在为美初上好高频呼吸机后,首先,需要在仅有几厘米间隙的胸腔里创造手术空间,这需要两名医生娴熟的配合,一人进行操作,一人协助开创手术视野,加上高频呼吸机本身的振颤会导致手术部位持续抖动,影响手术操作。在手术环境极其受限的情况下,张利兵与团队密切配合,在1个小时内完成了手术,一气呵成,出血量仅有2ml。

张利兵在儿童外科重症监护室里为患儿诊疗 吴胤强 摄.jpg

美初,你要加油哦!

恢复几个月后,2019年9月23日,美初又在全麻下完成了结肠切除术和回肠造瘘还纳术,解决了第一次手术中的后续问题。看到美初第一次和正常孩子一样从肛门排了便,照护孩子的医护人员流泪了。

从孕检到美初出生,历经三次手术,前前后后杨过一家在市妇儿医院住了近半年时间。医院成了杨过夫妇的“家”,杨过甚至把自己的公司搬到了医院附近的写字楼里。

美初在2019年10月10日出院了,如今她1岁9个月,身高体重比同龄的孩子要娇小一些,智力发育正常,留着乌黑茂密的“蘑菇头”,还是个小机灵鬼,活泼好动,喜欢和爸爸妈妈说话,也特别爱笑。

最近,天气寒冷,小儿呼吸道疾病高发,小美初患上了重症肺炎。这一次,是美初妈妈独自带着小美初来到市妇儿医院看病治疗。无须赘述,他们一家已充分信任市妇儿医院。杨过还介绍朋友的女儿前来医院治疗:那个9岁的小女孩儿便秘了好几年,全国各地求医无果,来到市妇儿医院检查出患“先天性巨结肠”,目前完成手术正在康复中。

而小美初,你也要快快好起来哦!

因为,美初,你是我们共同的希望!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