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资讯

威海市立医院:付出甘之若饴,所得归于欢喜

时间:2021-01-27  来源:威海市立医院  作者:周娜

他两次医疗援助坦桑尼亚,受到国家领导人慰问接见。

他因职业暴露,导致听力受损,不得不终身佩戴助听器。

他退休那年,将自费购置的医学杂志及护理书籍全部捐献给了麻醉科及手术室。

他84岁高龄依然坚持翻译世界前沿医学资料,定期送给科室的“孩子们”学习参考。

他是周承孝,威海市立医院麻醉科创建人,麻醉科第一任科主任。

一、结缘

1936年,周承孝出生于潍坊安丘市周家楼子村。父母虽然皆是农民,却非常有远见,竭尽全力供他读书识字。

1954年,周承孝不负父母所望,考入潍坊医校(潍坊医学院前身),成为一名临床医疗专业学生。1957年,作为优秀毕业生,周承孝被分配至文登中心医院从事外科工作,也因此奠定了他的外科学基础。

那个时候,他从没想过自己会跟麻醉专业结缘。

微信图片_20200907100503_副本.png

1961年,医院领导找他谈话,因为麻醉科人才紧缺,希望他能从外科医生转为麻醉科医生。虽然当时很多人说,麻醉科不如外科,累且不说,风险还大,周承孝最终还是决定服从组织安排。从此之后,他就成了一名酷爱学习的麻醉科医生。

1963年,因为帮助一名肺结核患者手术麻醉时,密切观察接触患者,周承孝不幸职业暴露,导致结核杆菌感染,患上了肺结核。那个年代,医疗条件差,肺结核只能应用链霉素治疗,周承孝的听觉神经因此受到损伤。这为他后来听力急速退化埋下了隐患。

周承孝大学毕业合照.png

二、援外

1977年,因英语特长及专业精湛,周承孝被选拔为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外派进入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政府医院工作,是当时烟台地区唯一一个援坦的地区医院麻醉师。

“医疗队员到坦桑,兄弟情谊似海洋,白求恩的榜样永不忘,毫不利己日夜忙……” 这是上世纪70年代摄制的纪录片《中国医疗队在坦桑尼亚》中的一首插曲。

当时,坦桑尼亚本地医院的医疗设备十分简陋,缺医少药,人手又少,条件十分恶劣。中国医疗队除完成日常门诊、病房等正常临床工作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担负着会诊、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以及下乡巡诊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周承孝在坦桑尼亚医疗援助时留影.png

面对种种困难,周承孝和队友们从不退缩。“我们中国医疗队忍受物质上的缺乏 、生活条件的艰苦和长期的思乡情……与坦方密切合作,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坦桑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受到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的爱戴和赞扬,在非洲老百姓心目中留下了崇高的信誉。”回忆起当年,周承孝非常自豪。

在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驻地几乎每天夜里都能听到叫急诊的门铃声或救护车引擎的轰鸣声,哪里有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哪里就有中国医生的身影。 

1978年5月,因医疗队中的外科医生刘学宽下乡巡诊15天,便由周承孝临时兼任外科医生。一天,医疗队收治了一名阿鲁西(Arosi)16岁男孩。男孩从3米高的芒果树上坠落,导致腹部受伤,剧烈腹痛就诊。周承孝经过仔细检查,确诊他为外伤性脾破裂,经输液输血纠正休克后,立即在硬膜外麻醉下亲自为男孩进行剖腹探查,将破裂的脾脏切除,止血,将腹腔血液经滤过进行自体输血,抗菌治疗,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周承孝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勇于担责的白求恩精神受到当地省医官的肯定和赞扬。

1988年胸外科手术麻醉.png

在兼职外科医生期间,周承孝还接诊了一名急腹症患者。患者腹部阵发疼痛,恶心,呕吐,呈明显脱水状态,经输液,纠正酸中毒后,由周承孝和青医附院的张秀云医生合作为其急诊进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回肠末端扭转坏死,将坏死肠断(约25cm)切除,顺利进行对端吻合,术后患者很快康复出院。

在莫罗戈罗医院工作期间,周承孝还要协助其他国家援坦医生手术麻醉。曾有一名妊娠合并肥胖、高血压、蛋白尿、脑水肿的孕妇要实施剖腹产,英国和美国的医生不敢给与麻醉。因为孕妇全麻有死亡危险,周承孝决定为其采用硬膜外麻醉。坦桑尼亚人脊柱解剖和中国人不一样,椎间隙不易判断,周承孝便根据孕妇髂前上棘位置用手指一点点摸脊柱,最终穿刺成功,麻醉效果良好,顺利完成剖腹产,母子平安。听到婴儿嘹亮的哭声,在场的医生护士们禁不住竖起大拇指,一直夸赞:周医生太棒了!

坦桑尼亚卫生部首席秘书吉达维说:“中国医生培训了很多(坦桑)医生,治好了很多病人,提供了大量药物。他们是我们的好朋友,让坦桑尼亚人更多地了解了中国。”

援外期间与国家领导人合影.png

因为工作突出,周承孝曾先后受到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至今周承孝还清晰地记得,在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李先念主席握着他的手,连连说,辛苦了,辛苦了。那一刻,周承孝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愿意用一生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然而让周承孝没想到的是,援坦结束回到国内后,他的听力急速下降,为了正常工作,他不得不戴上了助听器,从此就再也没能摘下来。

三、传承

“周主任是我最敬佩的人,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记得刚入科室时主任就鼓励我说‘小张不用着急,慢慢来,学习是靠一点点积累,你每天拿出一小时,哪怕半小时的时间看书,只要你坚持一定会有成绩的。’他在科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希望科里每个人都比我做得好’。”作为周承孝主任的学生,麻醉科副主任张会东对老师十分敬慕。

IMG_7980_副本小.jpg

据她介绍,周承孝教授是自学的英语,但水平非常高。“今年新冠疫情来袭,看到麻醉医生气管插管面临着与病毒零距离接触的危险,周主任还特地给我们送来了国际最新麻醉医生抗击新冠病毒疫情防护的相关知识,很令我们感动。”

据悉,当年在坦桑尼亚工作期间,周承孝常用英文撰写工作笔记,回国后时常利用休息时间翻译国外医学报道及著作应用于临床。退休后也一直发挥着余热,关心着麻醉科的发展,经常把国际上最前沿的麻醉指南、新观点亲自翻译让大家学习。还经常指导临床医护人员如何把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撰写成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在周老的指导帮助下发表的国家级论文就多达50余篇。

IMG_7962_副本小.jpg

周承孝还擅长传统书法,亲手用小楷为儿孙们书写了两套《中国共产党章程》,便于他们学习留念。用小楷、行书、草书书写了毛主席的《实践论》、《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书法作品。

IMG_7978_副本小.jpg

“他还担任过烟台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及外科学会委员兼秘书,来到威海后又开始担任威海市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周老的妻子李俊凤也是市立医院退休老专家,谈起周老,妻子眼中尽是骄傲。受丈夫好学的影响,他们的儿孙都很有出息。大儿子如今是青医附院博士生导师,小儿子是某市党政领导,大孙子北大医学博士毕业,小孙子国外知名大学研究生毕业……可谓家学渊源,人才辈出。

“孙子们都大了他还不服老呢。经常让儿子孙子帮忙找国外有关手术及麻醉的最新资料,他翻译成中文后,跑去医院,送给科里的孩子们学习参考。”李俊凤笑着说。

麻醉科是周承孝始终放不下的牵挂,他常对后继者们说“团队要发展,就要有凝聚力,向心力。科主任要把大家积极性调动起来,要多看人优点,会上少批评,背后多鼓励,多做思想工作。用大家能够接受的方式……”

周承孝书房_副本小.jpg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半个世纪以来,周承孝言传身教,为烟威等地培养了一批批麻醉人才。1993年4月10日,周承孝被聘为潍坊医学院麻醉学兼职教授。2002年7月25日,被聘请为威海市医学会第三届理事会麻醉专业委员会顾问。2018年,周承孝又被山东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评为“山东省麻醉学突出贡献奖”。

“现代麻醉传入中国也就百余年的历史。麻醉科是个年轻的科室,1989年我国卫生部才文件明确麻醉科是一级临床学科。”发如银霜的周承孝教授,如今谈起专业来却思路敏捷如年轻人,他告诫年轻麻醉师,“麻醉是一门涉及到全科的医学。举个例子:糖尿病患者,有无并发症?怎么处理?处理到什么程度?血糖如何控制?复苏时怎样应对应激性高血压高血糖?麻醉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亲自监护,无缝连接,整体性、统一性完成血糖监控。《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等书都是我平时熟读的对象。比如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如何看?急救时间窗,溶栓的时机等等都是必须了解熟知的。生理、病理、内科学、外科学都是麻醉师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

“做事,做学问,打造麻醉传统文化,不掌握一分钱,保持清廉公正,做人,做个老实人。”

“没别的爱好,就是爱读书,爱学习,爱孩子,爱科里的孩子们。”

这就是周承孝,一个高风亮节乐于助人、视医学研究为毕生追求的人。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