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资讯

威海市立医院:民国时期的一张门诊券钩沉

时间:2021-01-22  来源:威海市立医院  作者:周广德

近日,看到威海收藏家程春波先生提供的一张《威海卫公立医院门诊券》照片(以下简称《门诊券》),仔细研究该《门诊券》,或可对威海历史上的医疗费用有更真切的了解。

该《门诊券》竖版繁体正反面印刷。正面标明了医院名称、患者姓名、住址、年龄、职业以及科别、编号信息,背面印刷了《本院暂订规则》,对挂号费、出诊费、住院费以及饭食费等有着明确标价,可以算是较早的物价公示。且该《门诊券》还介绍了医院服务范围,看来还兼有广告功能。 

该《门诊券》中的威海卫公立医院,前身是英国殖民者1904年建立的大英民医院,也是现在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的前身。当时的大英民医院有医师3名,大小平房40余间,可收住病人60名。当时病房有英人和中国人之分,相对于英人病房的设备完善,中国人的病房则只有土炕,且被褥和其它用具均需病人自带。医术由一名英国医生稍理,一名中国助理医生负责内外各科的诊疗。

1930年民国政府收回威海卫后,威海卫管理公署将大英民医院改为威海卫公立医院,拆除土炕,间隔传染病室,添设铁床40张。购被褥,建厨房,有医师、看护生各3名,分管内科、外科、五官科和妇产科,逐渐增置设备,医疗费用较前减少,就诊病人较前增多。至1936年,威海卫公立医院有职工19人,大小病房12间,病床40张。

该份《门诊券》背面规则第一条主要对开诊时间和挂号费进行约定,“本院每日上午九时至十二时为普通诊病时间不收挂号费,下午二时至五时求诊者初诊收挂号费二角,复诊一角,其他时间及星期日与例假除急诊外概不应诊。”(为方便阅读,部分标点符号由编者添加,下同)

第二条界定了出诊费,“出诊费上午八时至下午六时每次收费三元,六时以后至翌晨八时每次收费六元,车马费在外。”

第三条界定了住院费和伙食费,“住院费头等病室每日三元,二等一元五角,三等三角,饭食分一元、六角、四角三种。”

最后一条介绍了该院服务项目,“本院分内科,外科,产妇科,小儿科,眼耳鼻喉科,皮肤花柳科等,皆聘有专门医师。”

从前三条物价公示来看,该医院除了车马费以外均做到了明码标价(车马费当时应有约定俗成的标准),虽然现在我们看起来几元几角的价格似乎并不高,但在当时还是属于较高端消费。

据威海有关史志记载,1930年以前,威海市场物价比其他商埠低。面粉售价每包(40斤)也就2.20元。考虑到当时的物价水平,这个收费水平估计绝大多数老百姓还是难以承受。同时可以看到,当时出诊的费用很高,三到六元的出诊费再加上车马费,可能只有大富人家才有能力支付吧。好在,规则中有“每日上午九时至十二时为普通诊病时间不收挂号费”的规定,笔者也在当时部分私立医院中看到类似条目,可能是当时业内通行的一种惯例,算是给贫苦百姓一个机会吧。

该份《门诊券》背面规则中有“暂订”字样,或可提示该券印制时间应在威海卫公立医院早期,另外,通过对当时物价水平的分析,也可进一步判断。

据记载,1936年以后,威海的市场物价因受邻近各埠的影响,波动较大。以面粉为例,1942年是1933年的7倍左右。1944年,伪钞逐日贬值,物价一日数涨,市场小麦每升(25斤)涨至250元,玉米每升160元(中联券)。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犯威海后,玉米市价达到每升70000元(法币)。直到1948年3月,玉米每升市场价格才降至18000元。

从上述综合判断,该《门诊券》印制时间大致应在1930到1940年代的前半段,因后期由于伪钞、法币等货币通货膨胀严重、购买力差,到1946年安徽等地可资参考的挂号费已经涨至“普通号初诊500元,复诊250元。急诊号1250元,指定医师者加倍”的水平了。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