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资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疫情下的爱与思考

时间:2020-08-15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作者:刘燕 苏家春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忙碌而平静的生活,也让每个人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出深刻的反思。此时,阅读,愈显其力量。

8月6日晚,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工会、悦读汇社团共同举办的“疫情中的阅读力量”主题沙龙在静安区文化馆举行。三位嘉宾,华山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专家、感染科教授陈澍,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解放日报》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沈轶伦受邀推荐疫情期间阅读或重读的《孤独六讲》《爱的艺术》《朗读者》三部作品,通过与现场近30位“共读者”交流分享,合力开解孤独、爱、记忆与遗忘等重要的人文命题。

本次活动是华山医院第九届“书香华山•人文医学”职工读书节主题沙龙之一,由华山医院工会常务副主席苏家春,悦读汇社团会长、宣传部副主任刘燕共同主持。除华山医院读书会成员、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读书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读书会成员也受邀参加。

从医者的孤独体验患者的孤独

疫情肆虐时,陈澍教授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日夜奋战,被称为“ICU守护神”。他坦言,作为感染科医生,去武汉之前,虽有过“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却不曾感到害怕。但是当他进入武汉ICU,看到那些危重症患者,身边既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的陪伴,见到的所有人都因为穿着厚厚的隔离服、戴着防护镜而“面目不清”时,他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的恐惧。“人类为什么那么害怕死亡?一是对未知的恐惧,一是对孤独的恐惧。在ICU里,这两者兼而有之。” 

作为援鄂医疗队员,在高强度的医疗工作外,队员们每天也都必须与孤独、未知为伴并努力克服,这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回到上海后,陈澍教授重读了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重新审视情欲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暴力孤独等日常生活中不常被思考的话题。由此他也想到,作为医者,在日常的医疗行为中,是否有能力体会、感受患者因为病痛、失去健康所带来的灵魂上的孤独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绝望感并尽可能地帮助患者去克服,是医学价值的重要体现。而要实现这点,不仅仅需要医者这个特殊的职业能够首先觉知自己的内心和躯体,拥有相对完整、饱满的精神世界,同时要能够拥有超越个体的人文精神与大关怀,而这正是疫情带给他的重要体悟。

走出孤岛,更需要爱的艺术

从陈澍教授对孤独的思考出发,上海歌剧院李瑞祥副院长分享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在他看来,人类正是为了回应从自然中被分离、在现代社会中被物化所造成的孤独处境而更需要一种爱的艺术。通过对书中爱的四要素,即关注、了解、尊重、责任的阐释,李院长向大家展示了创造性的爱为何应被当作一门艺术不断修行、精进。作为一位艺术家,李院长同时提出,“爱的艺术”是一种能力,而“艺术的爱”则是一种真正的自我实现。艺术通过形象的、感性的方式催动人的情感,催生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美”,因此,人类最高的境界应当是一种艺术化的生存。

疫情期间,李瑞祥副院长曾多次采访、连线华山医院一线医护人员,并由此获得灵感创作了交响合唱《天使家书》。在现场,他为大家朗读了《天使家书》中的片段,真挚热烈、令人动容。在他看来,爱是贯穿医学这个职业、也是贯穿此次抗疫最大的驱动力,而艺术则是唤醒爱、回应爱的一种重要尝试。

余震:因为爱,更需要深刻反思

《解放日报》记者、作家沈轶伦通过对德国法学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的解读,以“余震”为命题,向现场所有的参与者提出了重要的问题与邀约:当一场像疫情这样重大的事件发生后,我们应当如何感受、思考它对我们个人以及对我们所爱的人的改变?我们应当如何在重大事件中吸取教训、不断反思从而更好前行,而不是快速地告别甚至遗忘?从这个意义上,“一件事情的结束可能是另外一件事情的开始。” 

《朗读者》通过讲述男孩米夏和女人汉娜之间关于爱与朗读的故事,展现了近代德国人对于历史、暴行与罪行的反思。沈轶伦提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和汉娜一样可能是一个“文盲”,在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在重大问题的抉择上手足无措。只有对何为常识、何为对错、何为罪恶、何为善良进行过审慎的思考,才有可能在突如其来的事件发生之时避免又一次失误的发生。 

医生和记者同为疫情的亲历者、见证者,因为深深地爱过,所以不应忘记,思考、讲述、反思、负重前行,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教训,不再重蹈覆辙。而人文科学正通过这种方式,为历史以及后代贡献智慧。

读书沙龙采用邀约及报名相结合的形式,每一位参与者都提前选择嘉宾推荐书目中的至少一本完成阅读。三位嘉宾分享的主题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听者深受启发与触动,因此现场的分享获得了热烈的回应。

向阳医生、陈勤奋医生、沈蕴之护士长,援鄂医生李慧洋、护士长许雅芳,院办潘懿敏,肿瘤医院读书会会长董枫、仁济医院读书会顾晓婷等分别从自身的阅读与经验出发谈论孤独、爱与历史意识,提出虽然某种意义上孤独是医者这个职业的“宿命”,但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方式,而当医学真正地与人文学科、与艺术实践相交融,则有可能是更理想的医学精神的一种实现。受父母影响、立志学医的“华二代”也在阅读的基础上参与了现场互动。

跨学科探索医学人文本源一直是“悦读汇”这个上海医务行业第一个五星读书社团努力做的尝试,也是医院EAP关爱支持医护人员成长的真切载体之一。医者、艺术家与作家跨界互动,相互了解与启迪,是读书社团的一次新实践,希望能为人文医学注入更深的精神与价值内涵。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