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资讯

上海市儿童医院:史婧奕做有温度的PICU医生

时间:2020-04-29  来源:  作者:张逸

上海市儿童医院青年医师介绍:史婧奕—有温度的PICU医生

 

  史婧奕:上海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擅长危重患儿的体外生命支持、营养支持以及危重症儿童随访管理。

  1

  如果说儿童医院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就是拯救濒临生命危险的患儿最后的一道防线。有人戏言:如今境况,选择做医生已是艰难;做儿科医生,难上加难;做儿科的PICU,属于万劫不复。

  史婧奕看似柔弱,却在PICU,在死神镰刀下,医治患儿,抢救生命,最多的时候甚至七八个患儿同时抢救,这床呼吸支持,那床血液净化,她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处置能力和技术手段,跟病魔殊死搏杀,稳住随时都会消失的生命,展现英雄本色。工作十年,所有的压力她都扛了过来,所有的艰难她都闯了过去。她有一颗大心脏。

  时间退回到1984年,那一年史婧奕出生,因为早产而体弱,小时候三天两头去医院,与充斥消毒水气味的白色巨塔格外熟稔。她亲友中不乏医务工作者,他们崇高神圣的敬业精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她。“抓周”时她毫不犹豫地抓起听诊器,也抓起她和医学的缘分。她喜爱儿童的纯净,报考医学院校,从事儿科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2009年,史婧奕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儿童医院工作,第一个轮转科室便是血液科。对于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住院医生,血液科无疑是压力巨大的科室。面对近乎令人绝望的血液肿瘤,如何冲破重重困境,给孩子和家长希望,是萦绕在她心头的困惑。在那里,她遇见了从医生涯的第一位新发白血病患儿,那位4岁的嘉定女孩拥有一对年轻朴实的父母,对医护人员高度的信任和配合让初来时胆小腼腆的女孩很快与史婧奕她们嘻笑玩耍,打成了一片。几年后孩子病情痊愈,史婧奕为她高兴,也体会到了做一个儿科医生的价值和成就感。

  结束住院总生涯后,正式开始PICU的历炼,史婧奕成了女中豪杰,兼具女性的缜密敏感和男性的刚毅果断。2018年的最后一天,从外院送来一位重症肺炎患儿。孩子才念一年级,发病后辗转好几家医院,都没能控制住病情,进入儿童医院PICU后,呼吸支持,血液净化,然而孩子的发症仍在加重。凌晨3点,急救团队吹响紧急集结号,史婧奕翻身起床,推门而出,驾车驶往医院。平日里,回到家,不管是在享受天伦,还是已沉睡入梦,只要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那便是战场的召唤,即便白天上班时已拼尽全力,即便家离医院十几公里,史婧奕想也不想就驱车赶去救命的前线。那天,一到医院,睡意和疲劳早已一扫而空,谈话、消毒、置管,PICU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团队井然有序,1小时后,代表当今生命支持技术之巅的ECMO建立,然而,孩子的病情并未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第二天,胸腔出血近1000毫升,史婧奕和团队的伙伴们在病房守了两天一夜,终于把孩子从死亡线上硬拽了回来。看着死神却步,孩子年初二出院,病情一路向好,史婧奕觉得这世上再没有比给幼小孩子第二次生命更无上的荣光。

  每一次抢救成功,史婧奕都归功于团队成员的合作。她说,与其他科室不同,PICU永远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永远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离开了团队,很难打赢一次次血肉之搏。

  去年底的一天晚上,史婧奕和同事完成了当天业务学习,正准备下班,突然接到求助电话,去常州为一位爆发性心肌炎病人进行ECMO转运。张育才主任、崔云副主任立即组织ECMO团队连夜出发,奔袭400公里,赶往常州兄弟医院。史婧奕和同事到达的时候,病人已经心跳停止近2小时,对一个完全依赖心外按压的病人,寻找合适的血管,建立体外循环的难度较有自主心率的病人几何级升高,但团队成员配合默契,1小时左右完成体外循环的建立,并且在凌晨4点带着患儿安全返回上海。抢救过程中,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团队精神和临床技术得到最好的印证和锻炼。

  2

  在PICU,史婧奕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孩子零距离接触,亲历人间世的悲喜。上月底,有位白血病患儿5个脏器衰竭,史婧奕和同事轮流守护。得知患儿家庭经济负担重,她还向医院慈善部门寻求帮助。

  救治的间隙,史婧奕不顾自身体力的透支,找家长谈话,开导家长说,宝贝的病不是你们带给他的,你们把他带来世上,给了他最好的医疗资源,虽然他幼小的生命没能和其他孩子一样依偎在你们身旁,但是你们的爱和信念一直紧紧地包裹着他,支撑着他,宝贝能感受到你们对他的爱和不舍,给他留着玩具,让他来世能找到回家的路。史婧奕抚慰了家长心中的痛,他们对史婧奕说:“医生,你真好,谢谢你!”孩子不幸离去,他们送来锦旗,感谢史婧奕和同事的付出与关爱。

  其实,史婧奕说跟家长谈话时,她的心也很痛。工作久了,看生命如此脆弱,有时候,受目前医疗手段的限制,拼尽全力的救治仍不能阻止幼小生命的坠落,这不但对家属,对史婧奕也是不小的打击。

  见多了生死线上的无常,史婧奕由刚从医时的柔弱善感,逐渐变得沉稳冷静,在危难的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做出最准确、最理智的判断与决定,就像电视剧《急诊室的故事》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儿科大夫所言:“不为所动”——作为一个急救医生,不因为周围环境而影响到临床的决策。

  史婧奕在工作中理性而果敢,内心却非常纤细、非常感性,她用理性的医学思维抢救危重病孩,用感性的人文关怀滋润患儿的家长。

  因为心地善良,任凭时光流逝,史婧奕童颜未改,对医疗的热情从未消退。她立志做有温度的PICU医生,熟悉她的同事和病孩家属都说她的这个职业目标完成得不错。

  3

  史婧奕全身心扑在PICU,往往是上午六七点出门上班,六七点才能下班回家,陪女儿的时间实在是太少太少,愧疚于欠了她太多太多。去年她女儿幼儿园同学聚会,史婧奕因为一位病孩病情突然变化,在病房留守,6岁多的女儿只能一个人去参加聚会,事后女儿说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爸爸或妈妈陪同,只有她独自一人,觉得非常委屈,但是想想妈妈和爸爸都是在抢救病人,也就慢慢坚强起来。

  史婧奕的先生也是一名PICU医生。夫妻俩同一专业,都非常忙,有时候忙到都无法回家,甚至需要参加学术会议才能见面。夫妻俩在家基本不谈专业问题,而是聊文学聊历史聊哲学,更多的空闲时间用来陪伴家人,希望能最大程度分开工作和生活。

  PICU是医学临床的风口浪尖、医患双方的矛盾焦点。曾有资深ICU医生坦言,ICU招不到兵,许多人听到这个科室就逃了,能留下的,全是英雄。这些英雄,焦虑和失眠是常态,但转过身,他们展示给患儿及其家长的,是稳健和乐观,是坚实的肩膀、开朗的眼眉。对史婧奕夫妇而言,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笑脸更明媚,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康复更动人。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