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资讯

首钢水钢总医院:手电筒光下的手术

时间:2019-12-16  来源:首钢水钢总医院  作者:李红娟

首钢水钢总医院始建于1966年6月,由原首钢水钢公司投资兴办,现由北京首颐医疗健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直管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建院50周年之际,医院开展了寻访老一辈建设者行动,搜集三线建设时期艰苦创业的故事。通过多方联系,我有幸在辽宁见到了参与当年水钢总医院建设的宋绍先院长和他的妻子张威。

1.jpg

随着老人的回忆,我们再一次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感动的年代。

275[VKB`)$C640V2WX(7B@F.jpg

1966年初春时节,随着水钢的开工建设,一行由84人组成的医疗团队开拔到祖国的大西南。他们分别来自鞍钢所属的铁东医院、铁西医院、立山医院、职业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以及鞍钢卫生处。历经一路风尘,踏上这片叫青杠林的土地后,没有医疗条件他们就自己创造,没有生活设施他们就自己制造。在干打垒棚子里,他们组建了“青杠林”会战指挥部医疗队,并于1966年6月14日成立了“青杠林”临时医院。

当年,为响应毛主席“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宋绍先夫妇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分别于1968年、1970年先后来到水钢。
回想起刚到水钢时的情景,宋绍先老人说,山边的小溪就是大家的洗漱间;几块石头一垒,就是一个做饭用的灶台。

5.jpg

张威老人介绍道,当时水城气候潮湿寒冷,走的全是山路,一走满脚全是水和泥,虽然白天很累,但晚上却睡不着觉,在油毛毡的房子里就靠烧土炉子做饭取暖。有一次,因为烟囱筒子装倒了而生不燃火,差点让全家人煤气中毒。至今想起来,还心生后怕。

当时不仅生活条件差,而且医疗环境也十分艰苦。“青杠林”临时医院就建在三块田半山坡上,一排简陋而又四处透风的油毛毡房就是临时病房,干打垒棚子就是医务人员的工作间,医疗器械也不齐全。

2.jpg

据宋老回忆,1968年,发生了一起重大车祸,伤者有36人之多,特别是颅脑受伤人员必须马上手术抢救。接到救援任务的医务人员立即奔赴车祸现场,迅速查看伤情后,就在现场搭起了临时帐篷当作手术间。由于没有照明,大家就轮流打起手电筒,为手术医生撑起了临时无影灯。经过长达6个小时左右的紧张手术,成功救治了颅脑受伤人员。这次手电筒光下的手术,还是当时六盘水市的首例成功开颅手术。
条件虽然简陋,但大家对医疗事业的执着不减,奉救死扶伤天职为已任,“青杠林”临时医院医务人员还经常深入乡村开展巡回医疗。

4.jpg

宋老记得,有一次在院长罗焕新的带领下,临时医院组织医疗队进行巡回医疗。看到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有的群众瘦骨嶙峋,有的则急需进行手术。在那种情况下,他们也是就地搭起临时帐篷,用手电筒照明,成功完成了水城地区第一例阑尾手术。
由于当时术后的病人没有条件输血,也没有条件补充营养,医务人员就自己花钱买来麦乳精、奶粉等营养品送给老百姓。病人康复后,有的人直接跑到医务人员跟前,跪下表示感谢。水钢医院医生在水城县阿嘎乡成功进行的第一例胃大部切除术,当时在水城周边地区引起了轰动。

 3.jpg

现水钢总医院院长周兴高(右)及该院党委书记邵军(左)与二位老人合影

宋绍先1983年担任水城钢铁厂医院院长,张威老人后来是水钢医院的儿科主任。退休后他们都回到了鞍钢,但他们的儿女、孙子依然留在了水钢,接续为水钢和六盘水市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宋绍先夫妇用实际行动演绎着献了青春献子孙的三线情怀。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在老一代水钢医院人心里,这些画面已石化为永恒的记忆,永远铭刻在他们的内心最深处,成为一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那手电筒光下做手术的一个个珍贵历史瞬间,更像一副明镜,既照射出昔日医院发展过程中的成长之路,更映照出仁爱奋进的医者精神,指引着新一代水钢医院人在新征程中逐梦前行。而每每想起那束手电筒的光晕,宋绍先夫妇觉得,那是他们人生中令人最温暖的光芒,且温柔着以后的岁月华年。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