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研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黄贤君: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这些年

时间:2019-08-09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作者:黄贤君

但凡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都不容易,但是如果始终坚持长期做好一件事情,就更难上加难。但是做下来了,就很有职业成就感。

2013年,刚工作不久。有一天,团委书记和我说:贤君,想做个有点意思的创新的项目,你看看有什么好想法。年轻人,脑袋活,想想。

作为新人,做事总要倍儿认真。对着电脑,我开始各种百度各家医院的创新活动,却没有发现特别心怡的。但是那会发现,有一个医院开展了体验活动,让市民走进医院,体验收费等门诊普通岗位,觉得也挺有意思。但是,体验这种岗位,还不够震撼,也无法真正靠近医学,医生。于是,我内心萌生一个大胆想法,医患关系如此紧张,何不来个医患角色互换呢?这真是一个疯狂的想法,但是没有想到和团委书记一说,觉得可行,和《广州日报》黄蓉芳老师一提起,也觉得一拍即合,于是就这样干起来了。
于是,有了后来的第一期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体验营的项目,一办就是六七年,这个项目见证时代诸多的变化。

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项目,见证了医媒舆论态势的变化。2013年,正是医患关系很紧张,暴力伤医事件频发的时期。体验营就诞生于医患冲突、医患关系紧张的这个时候。那是一个医媒关系并不够友好的时期。医患关系如履薄冰,而医院能够上报纸,可能就更多因为负面新闻。那个时候,在媒体眼中,医院和患者之间是不同等的弱势个人。民生新闻线的记者普遍倾向同情患者,而医院往往是医疗过错方的角色。那个时候,暗访是记者常用的套路。我印象深刻,我入职不久以后就见过这样的大场面,很快就和上级以及专家有了上电视的机会,无奈是个负面的新闻。患者带着几个记者,成为要挟与医院谈判的筹码。记者在包里放一个录影器,将谈话过程全部录拍下来,之后就上电视。那是一个不容你分说的时候,因为媒体的规律是,只要出动采访,新闻就一定要出。而能够采访医院回应的算是尽职的,但是往往没有深入采访了解,只听取患者一方言说也是常有的事情。造成信息的失实以及部分失实新闻,更容易有“爆点”,以至于后来, “八毛门”“丢肾门”等新闻都成为绕不过去的“教训”。

七年过去了,我们欣慰的发现,媒体的偷排偷录少了,理性客观的倾听和呈现多了。接到患者爆料,媒体一般都会负责地听取双方的意见,做较为客观理性平等的呈现,不会不经了解调查的情况,就用吸引眼球的标题党予以呈现。在主流媒体上的“白医狼”形象少了,正能量的符合人性的温暖的报道多了,这其实是对医学与医者客观评价的理性回归,是尊医重卫的社会舆论氛围形成的表现。


    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的项目,见证了医患关系的变化。在这七年来,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经历了什么?我听闻前辈告诉我的,医闹的人举着牌子,拉着横幅在医院游行索要赔偿的滑稽场景;我亲眼见过医闹的人,不管其他群众就医,在医院门口拉着横幅烧着纸钱“无理取闹”的场景,我更亲身经历了身边的同事,身边的同行,被患者聚刀伤害的情景……我还经历很多很多,以至于,我一度怀疑,医患关系的撕裂,医患之间的鸿沟是否就真的无法逾越了?而我所熟悉的医护人员,却又那么多的可爱之人。他们忙碌、他们幽默、他们负责、他们专业……如何让大家看到这样的医院,看到这样的他们?
    七年,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虽然改变的很有限,但是却真的见证了医患关系的很多变化。现在,我们很少再看到这样的医闹场景,医闹入刑,警务室入驻医院……虽然有血的教训,但是我们看到有了更多的威慑力。我们听到了“医生也不容易”的感慨,我们听到了“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理解”的呼声,我们更看到通过体验项目,改变自己对医院、医护人员猜疑的许多个体。我们还见证了医生与市民成为好朋友的过程。所有一切,美好且温暖。
     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的项目,见证了传播媒介的变化。2013年的时候,新媒体还没有真正兴起,首期体验营,我们战战兢兢,与《广州日报》报纸进行了独家合作。总认为未知的一切不知道会引起多少的失控。但是后来,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我们的合作媒体也在变化,我们除了报纸、也面对更多网站、电视台、微信、微博的传播,我们除了写作、拍照,还有了直播和纪录片的拍摄,更多的传播手段被用在这个项目当中,让活动本身和体验者感悟得到更多的传播。

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 (3).jpg

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jpg

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 (2).jpg

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的项目,见证了我们对医学局限的认识,对人文精神的期待。对医学治愈的高期待,不断地考验着医患之间的信任度。在每一年策划体验营项目,我们总希望表达更多。从“体验医护人员的忙与累”到“了解医学的局限与伟大”,从“了解医护人员专业”到“感悟生命的新生与死亡”,通过项目,我们不断尝试进行更多的主题思考,抵达更多深度的人文领域。希望体验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体验活动进行思考,从医患沟通到医学伦理,从医生培养到医护人员执业环境、从就医体验到流程优化……变的是不同个体不同的体验感悟,不变的是我们的主题“因为了解,所以理解”。此外,我们也看了钢铁侠般不倒的医护人员“假大空”形象在减少,看到了对医护另外一面的发觉在增多,对医护人员人性关爱也在回归。

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 (1).jpg

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的项目,见证了医院开放透明态度的转变。体验营的项目,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同寻常,也需要非一般的胆魄和责任担当。在这个过程,医院要开放,要敢于暴短,要足够谦逊、要能够应急……诸多的不确定性,让这个项目容易稍有不慎就成为“惹人嫌”的烫手山芋。另外,这个项目,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需要临床带队的人经验丰富,应急能力强,需要有足够的媒体素养……七年过去了,大家成为一支战斗队伍,每次在活动面前,都呈现非一般的战斗力。从领导、管理干部、到临床医护人员,没有足够的情怀和敢于蛮对质疑的底气以及团队作战力,都可能做不好。四届,我们不断地优化完善项目流程,力争让项目体验更全面更深入。例如今年实现了让医生体验患者就医,医护人员交流时“火辣”的意见,在媒体现场全无筛选发言,充分体现了真实,以及医院的态度。但也真是如此,反而赢得了尊敬。
   虽然,现在还没有很多医院如同我们一般开展如此深入的体验,但是我们看到“开放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医院不再端着冷冰冰的面孔,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而是显得更为开放,更为亲民。如今年暑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医院开展各类“医二代”体验营。让医护人员家属普通市民走进医院,了解医学。更多的医院,在尝试打开大门,彼此走近。
    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的项目,见证了所有参与的人的成长。作为项目的参与者,从发起之初,到如今,如同一个我们孩子,慢慢长大了。“因为了解所以理解”的理念更深入每个体验者的内心。
     体验者们在成长,他们不仅更深入了解医学专业性、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医疗背景、也更理解医护人员的处境,知道未来可以如何做好一个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被体验者在成长。作为医护人员,有天生的职业优越感,医疗这份职业天然的崇高性,高学历精英培养,以及对治疗的足够主动权掌握,容易让他们在患者面前显得“高高在上”。而零距离让体验者体验自己的工作,倾听彼此的困境,反而可以让他们之间以平等的方式坦诚对待对方,交流倾听发生共情。
体验营的项目,尤其见证了我个人的成长。在这个项目中,我收获了资源统筹能力,因为每次都要四处联络各类公益力量公益资源投入到项目中;我收获了沟通能力,因为每次都要用最有力的说辞,让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愿意参与活动。我收获了面对挫折的坚韧毅力,因为项目推进中充满随时可能出现的差错,充满来自社会人、医护人员的质疑和不解;我更收获了情谊和团队协作能力,因为从领导、到不同部门管理干部跨部门协调、以及临床的执行,每一个环节,都充分证明了这个项目不容易被复制操作的原因:绝非一个人之力可以完成,需要一个不断改进的能够战斗、有情怀的的团队。从开始至今,它就是一个团队智慧的结晶。
   我到广医三院工作至今已经7年了,此刻回忆,依然很感恩这种选择。这份职业,让我曾经在文学中虚无飘渺干预社会的热情,有了切实落地的机会。我时常庆幸,我工作在一个需要理想情怀的行业领域,在医院做文化建设与宣传,让我可以让我的理想最贴近现实,让我的情怀最快抵达温暖。而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便是读中文的我,理想主义情怀和干预社会热情,最温暖有力的着地方式。   
   感恩柔济,感恩一个有战斗力和责任担当的团队!但愿未来,我们继续耕耘在医院宣传文化领域,都可以用饱满的职业热情,做一些有意义、有创新、有意思的事!

 cb49d5a7edc17904837fd27d477447bc.gif

欢迎大家积极参加由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和健康报社携手举办的2019年中国医院人文品牌建设者专题征文活动

【大奖】关于开展医院人文品牌建设者专题征文活动的通知  http://www.yyrw.org.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5&id=774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