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研究

海南省肿瘤医院:医院的新闻采写的几个妙招

时间:2020-12-22  来源:海南省肿瘤医院宣传部  作者:梁山

道似无情却有情 把反新闻写“正”

一天,省委某部门一位主要领导亲自打电话给我,要我去看一位患者。说患者家人给他投诉,这位家长的小孩在我们医院治疗,医生不管他,迟迟不帮他做治疗。

我赶紧去见投诉人,了解情况。患者是一位12岁的小孩,住在我们医院血液内科,投诉人是患者的父亲。我见到他的父母亲以后,他们满脸不高兴,说他们特意赶到我们医院来做后续治疗,结果医生以各种借口一拖再拖。我理解他们的心情,耐心听取他们的“投诉”。

原来,小孩在他们河南老家某市级医院被诊断为白血病,并做了手术。术后要在规定时间内化疗,经人介绍,他们专程来我们医院做后续治疗。

但是,小孩入院当天,血液科田浴阳主任和团队,在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和发病症状后,对先前诊断结果产生了怀疑。

先前诊断结果是“弥漫大B淋巴瘤”,田主任和专家根据患者症状判断,更像儿童常见的“伯基特淋巴瘤”。

弥漫大B淋巴瘤成年发病率高,儿童少。伯基特淋巴瘤却正好相反;前者发病症状一般是颈部等浅表部位淋巴结肿大,后者则腹部出现肿块较多。小孩正是腹部发现肿块后确诊的。

二者虽然同属血液淋巴瘤系统恶性肿瘤,基础用药也差不多,但治疗方案却绝然不同。误诊误治,后果不堪设想。

方案正确,治愈成功率可达到80%以上。用错方案,一年内复发的风险会高达60%以上。特别是复发后的重复治疗,会使癌细胞产生耐药性,治愈的成功率会大打折扣,甚至危及小孩生命。

但家长还是半信半疑,以为医生是为了增加检查项目,故意找借口,合伙忽悠他们。后来结果出来了,果然与田主任判断一样,前面误诊了,差点误了孩子。

两口子,特别是他老婆都流眼泪,都要给田主任下跪,说太谢谢了,差点把孩子给害了。

这个事,本身是一个投诉事件,即属于“负面新闻”,任何一家医院都唯恐避之不及。

但我觉得这个事例很好。如何把“反新闻”写成“正新闻”?

我们进一步采访挖掘,发现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投诉行为,而恰恰证明我们医生的专业水平,特别是职业道德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最后这个稿子,得到全国很多同行赞扬和肯定。

众里寻她千百度 平常中找不平凡

有次领导安排我去采访内镜中心宋健主任,他在给患者做检查的时候,发现并完成了一例「栖室」阑尾炎治疗。

当时我带着我们两位宣传干事一起去采访,有一位刚入职,让她们去锻炼一下。由她们做主采访,我在一旁听。但听完以后,我觉得这个事没有意义。为什么没有意义呢?

第一,这个病例很少,就非常少但它又达不到罕见,如果罕见也是新闻。他只是少,那少了宣传就没有意义;第二,它是一个意外发现,所以它不是一种成熟的检查新技术,就是碰巧。碰巧这种东西,宣传出去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

然后我们就跟宋主任聊天。我正好想起两天前,他们科的护士长在医院工作群里,发过一个信息,说宋主任拒绝患者 1 万块钱红包,把红包存到了患者的住院押金里面。我就问这个是怎么回事?

我到医院后,发现我们医院风气比较好,拒收红包非常普遍。常有人给我私信,「爆料」拒收红包新闻线索。我记得曾经有位领导,一连给我发了三四条不收红包的信息,要我去采访写稿。

印象中我只写过一次不收红包的报道。为什么不写拒收红包的事?三个原因:第一,如果每天都在宣传医生拒收红包,会给外人、给社会一个印象:这家医院每天都有人在送红包;第二,经常报道拒收红包,会给其他患者「暗示」:是不是我也要送红包;第三,会助长医护不正当行为,别的科室都在拒收红包,我们也来一个:喂,大哥,你不是要交 5000 元住院押金吗?来,我帮你交。然后拍照发群:拒收患者红包 5000 元。所以,它实际会形成一种负面引导和负面影响。

宋健主任拒收红包的故事也很简单,就是正常检查时,帮人发现了食道早癌,患者表达感激。按「常规」,这种新闻,我是不会写的。

但新闻职业敏感,让我觉得不是这么简单。我就开始「打破砂锅」,接连发问。问到宋主任都有些不耐烦,「都是正常工作,平时就这么做的」,他觉得我问得太细了。

众里寻她千百度。但这一问,就「问」出新闻来了。

第一个「新闻点」:技术、经验与责任。

患者是一位从马来西亚回来,到海南来投资定居的山东籍老板。最近一两年来总是感觉到乏力,在马来西亚也进行多次检查,回国以后也在很多大医院做了检查,都没有查出问题。宋主任在帮他做常规胃肠镜检查时,最后环节,检查快要结束,在喉咙部位发现一点红斑。凭经验判断,宋主任感觉有问题,就用示踪剂进一步检查,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后来做病理活检,确诊为早期食道癌。

其它多家医院没有发现的问题,宋主任发现了,说明我们的设备好,宋主任的技术和经验丰富,更关键的是,对患者负责任。

第二个「新闻点」:医患关系。

我在采访患者和他的夫人时,俩口子特别激动。尤其他夫人,几次落泪。她说包括他们两家的父母老人,都反复交代,一定要感谢宋主任的救命之恩。它体现了医患的真情。

第三个「新闻点」:科普。

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们继续「挖」。结果发现患者平时爱进食滚烫的东西,凉了就觉得没味道。宋主任分析,食道病变与这个生活习惯有关。借此,又进行了一番科普,这对其他人是有很好帮助,对肿瘤防治更有积极意义。

最后,这个稿子发出来后,反响也是不错,效果很好。 

非共面中找“共面” 把专业写通俗

我们医院放疗中心,要开展一项新技术,在海南是首例。叫“锥形束限束”技术,这个“锥形束限束”实质上是一个放疗新工具。

这项技术由我们彭少华副院长亲自主持。彭院长很重视,专门同我研究稿件的采写。结果我们两人在道叉上跑火车,整不到一块。这个技术,可能专业的人很容易理解,但读者未必理解,就连我自己都是雾里看花,不明白。

在彭院长办公室,我俩为这个稿子,反复争论一二个小时,都差点吵架了,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我们两人的思路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其实为了写好这个稿子,我提前介入了。但由于是国际新技术,资料很少,厂家的资料也是非常专业,有些术语都看不懂。

在与彭院长争论不下的情况下,我再次查阅各种资料,结果在一个技术图解上看到三个不醒目的字“非共面”。

我的眼睛一亮,就问彭院这个是什么意思?彭院长就耐心给我解释,还连带比划。我终于弄明白了这项技术和其它技术的区别。

其它的放疗技术,简单说,就是在一个“点线”上,也就是在一个相应固定的轨道上。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此在杀灭癌细胞时,对患者正常组织也会造成一定损伤。

而这项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非共面”的,360度全方位照射。由于有“锥形束限”形成了“锥形束限束”,因此更加精准。因为精准,又不在一个“共面”上,照射剂量就可以加大,因此治疗效果就好,副损伤反而更小。

经过这一番交锋,终于找到了我俩的“共面”,接下来写稿子就容易了。

其实在日常采访中,发现我们写新闻的,跟医疗专家,二者是在一个“非共面”上的。特别是采写一些特殊技术,疑难手术时,我经常会跟专家发生冲突,因为他们想要表述的读者看不懂,媒体没办法报道。读者看不懂,这新闻就白写了,达不到宣传目的。

我入行时间不长,但因为过去一直从事新闻工作,有一定功底,经过实践,我很快发现,所有医疗技术与新闻宣传都有“共面”。

但是如何在“非共面”上找到“共面”,这个有一定难度。我的体会:

一是多学。进手术室、诊室,参加学术会议、MDT讨论,闲时跟专家闲聊、探讨。特别是遇到采写的疑难案例,多查资料,甚至向不相关专家请教,让不相关但又懂专业知识的人用通俗语言来表述(这个很有效)。

二是勤思。遇到疑难、重大治疗案例,尤其新技术,要用发散式思维去思考。我个人体会,要站在患者位置去思考(这个也很有效)。与其它技术比,它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优势?患者为什么要用它治疗?这样很快就能找到“共面”。

医疗技术专业性非常强,我们在写这些报道时,一般都要求满足三个“要素”:同行认可,患者高兴,社会共鸣。

能满足这三点,基本就能解决“共面”问题。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