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研究

江西省儿童医院魏美娟:该如何与生命告别

时间:2019-11-20  来源:江西省儿童医院  作者:魏美娟

在一个爱书如命朋友的推荐下,我开始阅读《最好的告别》,此书是由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所作。葛文德从事外科医生工作多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职外科教授,也是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医改顾问。他以一位美国资深医务工作者的视角,用真实故事展示了大量对病、老、死问题的心理学、社会学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的发展之道——姑息治疗和善终服务。即:在积极治疗无效和死亡之间的一个新的医学与护理阶段,不以治疗为主,而以帮助病人减少痛苦,在亲人的陪伴下,在善终服务医护人员的调理下,安宁地死去。

读完此书,对于曾经在重症监护病房工作过数年,无数次直面死亡的我来说,感触颇深。 

 当下,我们在新闻网站上常有虐待老人或不赡养老人的新闻,让人堪忧。在如今崇老文化的瓦解,以前老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说法已经改变。作为传统、知识和历史维护者的老人,已经降低了家庭地位,丧失了传统的地位和控制权。当下能够安详的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的人不多。因为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有着各种技术和药物维持生命。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太过于关注结果,医学的作用有时候局限于延长生命,很多方面的原因给予不了更多的安慰和陪伴。我们太执着于问题得以被解决,而忽略了这一过程中所要经历的痛苦。有时候时常听到老人们感慨能够突然死亡是一种福气,有时候透露出一种向往的死法。我们已经历了生命过程中生物学的转换(生命延迟和疾病的好转),也应该去认识这种转换下的文化转换,如何去面对衰老。衰老造成不可避免的身体机能逐渐退华,而是随之而来的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这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一场慢性屠杀。如何正确认识衰老,对于老年生活尤为重要。我们作为年轻人应该去体会老人这种衰老的心理,给予更多的陪伴与关爱。现在城市的迁徙,有越来越多的老人留守,需要我们作为年轻的一辈去关爱,去守护。

“生的愉悦和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作为一名曾经ICU的医务人员能深刻地体会到生命末期病人的那种痛苦,其实我们并不能坦然的面对死亡,很大部分人总是觉得用医疗来弥补自己“不放弃治疗”的那种内心的谴责,那种对于良心的自我安慰,还有对医学局限性的幻想,幻想着一种奇迹,殊不知躺在病床上的那个生命的痛苦。我们对死亡态度的认知,中国人是避讳谈论死亡,越不谈越就是一个问题。越是在认知里面是一个缺陷。接纳死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个特别难的过程,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另外,在美国25%医疗保险的费用花在5%生命即处于病人最后一年的身上,其中大部分钱用在最后几个月的治疗上。什么时候努力治疗,什么时候放弃治疗,在医生的谈话艺术上凸显地尤为重要。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在某个时刻医生需要帮病人权衡他们最大的目标,甚至质疑他们,让他们重新思考其考虑适当的优先选项和信念,好好活到生命的终点。从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在家里离去还是在医院离去,与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在人们贫困时,因得不到专业诊治,大多数人在家中亡故;随着经济发展,医疗资源得到更为广泛的提供,人们患病时求助于医疗系统,所以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往往在医院逝世;而当国家收入攀升到较高水平时,即便患病,人们也有能力关心生命质量,近年来居家离世的比例又逐渐增加。
    生命是一条单行线,生老病死不可逆逆,我们如何建立一个系统能够在生命终结之时,帮助他们实现其最重要的愿望。书中举例好几位得到善终服务的老人平静离去,其中讲解标准医疗和善终护理的区别并不是治疗和无所作为的区别,而是优先顺序的不同。善终服务是让护士,医生,牧师和社工帮助疾病晚期患者的在当下享受有可能最充分的生活,努力的目标是解除痛苦和不舒服,或者尽可能的保持头脑清醒,而不是关注生命的长短,这是一种新的理念,也是死亡的新模式。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国家正在为临终关怀探索出安宁缓和的医疗模式,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将成为我们生命圆满的标志!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