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研究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邱浣敏:改变,挺好!

时间:2019-08-25  来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作者:邱浣敏

2016年,我接了一个非常“棘手”的任务。

在那一年的5月12日,我们办公室黄恺文主任发的一条护士节主题朋友圈,却意外收到了老乡实名点赞风湿免疫科王鸣军医生:医德好,技术佳,很多苏北老乡都要赶到苏州来挂他的门诊。

王鸣军是谁?记忆搜索,一片空白!于是,黄主任打开好大夫网站,发现王鸣军的页面上满屏点赞与好评,留言区全是患者饱含深情的感激:“两年前我确诊是红斑狼疮复发,当时我很紧张觉得是大难临头了。说实话作了一些预后不良的思想准备。但王医生却耐心地劝慰,经过他一年左右的治疗我的病情稳定了。碰到好医生我真是三生有幸。”

三生有幸遇良医!黄主任告诉我,这样的医生不能被错过,值得好好宣传!他带着我,来到风湿科病房,与医生、护士以及王鸣军本人见面,让我好好挖掘王鸣军的事迹,要把典型宣传做好。在那之前,医院的典型人物宣传基本围绕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援外支边医生等开展,这样宣传一位默默无闻的“小”医生,几乎史无前例。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采访了王鸣军床位的患者及家属、他的同事、他本人以及电话采访了他很多以前的患者。听说王鸣军周日的门诊开诊特别早,病人特别多,我还特地找了个周末,六点多就与患者一起等在了王鸣军的诊室前……

素材收集了很多,等真正要动笔时,我还是犹豫的。王鸣军确实好,越了解他的事迹,你就会越发对他敬佩,但如何把控这个“度”,其实我的心里很没有底,除了医院的现实状况,对于王鸣军而言,就一定是好事吗?第一稿出来后,果然,黄主任并不满意。他告诉我:不要有思想包袱,好好写!三天后,我把成稿再次递交给黄主任时,他已然非常满意。这篇通讯稿,我无法保证全部客观,因为深入采访的一个月,这样的好医生就是可以深深打动你,但,我可以对自己的文字负责,来源事实,未有半分造假。

之后,《扬子晚报》记者看中此篇稿件,进行了刊登,接着,苏州日报社旗下《城市商报》整版报道,医院网站、官微都进行了集中报道。这段时间,可以说在医院掀起了轩然大波,王鸣军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副主任医师”变成了一位“明星医生”。随之而来的,不仅有褒扬声、赞美声,还有质疑声……重压之下,我也曾困惑过,迷茫过,甚至反问过自己,直到医院一位很是受人尊敬的高年资长辈站出来说:“王鸣军这么多年一直这么好,有什么错?这样质疑他的人,是何用心?!”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他的争论也不再那么多了。

风波过后,让人感到宽慰的是,事件本身并没有让王鸣军在行动上束了手脚,他仍旧是门诊、病房连轴转,空下来就回复病人的微信。但,在他之后,好几次听闻科室的中年资医生,他们都会说:王鸣军是他们的榜样,王鸣军的宣传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那一年的新职工道德讲坛上,我上去讲述了王鸣军的事迹,当结束后请王鸣军到现场时,新职工们自发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是以往谁都没有过的待遇!

2017年,王鸣军获得了首届“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2018年,他在北京领取了“2017年度好大夫”,获得了由苏州市卫生健康委颁发的首个医师节“医者仁心”系列奖项,与医院骨科杨惠林教授同获殊荣!

三年过去了,王鸣军依旧如此,不同的是,医院里,从上至下,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多,了解他的人越来越多,却再也没有半分质疑。

医院的宣传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医生的宣传不再只有大教授、老专家,在我们的报道中,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涌现,他们身上的正能量,也在更多地向外辐射,苏大附一院的好故事,也在更多地向外传播。

这样的改变,真的挺好!

 cb49d5a7edc17904837fd27d477447bc.gif

欢迎大家积极参加由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和健康报社携手举办的2019年中国医院人文品牌建设者专题征文活动

【大奖】关于开展医院人文品牌建设者专题征文活动的通知  http://www.yyrw.org.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5&id=774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