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践基地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宣传部:用文字传递温度,用镜头致敬英雄

时间:2020-03-25  来源:  作者: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自疫情暴发以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宣传部团队用文字传递温度、用镜头致敬英雄,先后挖掘采写稿件上百篇,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中新社等国家级媒体报道20余篇,被学习强国采用4篇,四川发布、四川观察、四川日报、红星新闻、封面新闻、丁香园、中国医院人文建设等多家媒体平台对战疫中的人和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原发新闻报道近200余篇。一名资深媒体记者表示,成医附院宣传部团队此次战疫宣传有声有色,走在了省内前列。

这个仅有3个人(1名部长、1名宣传干事、1名文化干事)的宣传团队,是如何实现的这一成绩的呢?靠的是这三个字:“早”“准”“巧”。

(一)“早”字当头

对于灾难性报道,成医附院宣传团队在5.12汶川大地震、4.20芦山地震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做好灾难性宣传报道,需要拼速度、拼角度、拼深度。因此,对于宣传团队来说,疫情战也是一场新闻战,需要“早”字当头,拼速度、抢时间。

疫情暴发后,成医附院被确定为省市区三级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医院的一点“风吹草动”,媒体都特别关心。由于都处于居家隔离,媒体记者特别需要来自医院一线的新闻素材,这就需要宣传团队主动发现挖掘,抢抓新闻点,并尽快成文,第一时间报给媒体。

大年三十,很多医护人员坚守一线。宣传部团队采写了《为爱守护!大年三十,走近奋战在临床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大年三十,医护人员组织演练 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当天迅速被川报观察、四川在线等多家省内媒体采用。

大年初一,首批援鄂专家张坤凌晨接到通知驰援武汉,宣传部一早迅速组织采访,采写了《援湖北武汉专家张坤:妈妈,等我回来再相聚》,抓住“张坤77岁母亲年前刚从辽宁赶来准备和她团年,结果除夕夜得到通知奔赴武汉”这个新闻点,稿件在张坤还未登上飞机前就已被红星新闻、封面新闻等媒体采用报道。

大年初一下午,宣传部又获悉市民匿名为一线医护人员送来12杯奶茶。在平时也常有市民匿名给医护点外卖,但是当了解到这12杯奶茶在“他们更辛苦”的谦让声中先后辗转送到了三个科室。随后,宣传部迅速组织采访,连夜采写出新闻《暖胃更暖心!大年初一市民为医护送奶茶 12杯奶茶辗转三个科室》。在稿件发给媒体后,传宝观察、红星新闻、四川在线、川经瞭望均在当晚23:30左右连夜编发了该新闻,第二天四川电视台也跟进报道。此后,各大媒体也陆续推出了一些市民给医护人员点外卖的新闻报道,如果当时不去抢时间采写,一条好的新闻线索就可能被忽略,就无法占得先机。

2月2日,四川发布一则《“你们唯一的孩子要上前线了” 94年男护士驰援武汉》的报道推出后,朋友圈瞬间刷屏。当晚,宣传部团队连夜跟进采写,挖掘出了“男护士奔赴武汉,同为护士的女友奋战感染科,两个90后并肩战疫,演绎最甜爱情”的爆款新闻报道:《20200202,战“疫”最甜爱情:你奔赴武汉 我坚守成都》,2月3日,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四川观察、川报观察、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纷纷报道。随后成都、四川电视台纷纷跟进报道。两个90后并肩战斗的故事被纳入“战疫口述史”专题;该稿件也从全省160篇战疫护士事迹材料中脱颖而出,作为10篇优秀稿件入选中华护理学会战疫事迹汇编,人民日报推出了的H5《并肩战“疫” 我们在一起》也选用了这两个90后的战疫故事。

2月3日,团队又根据一名到发热门诊支援的医生在朋友圈发的一张让人心疼的满脸压伤的照片,连夜进行采写,于2月4日推出了《她主动请战到发热门诊 想在精神上离武汉近一点》的报道,随后人民日报、红星新闻、成都电视台等纷纷采访报道,学习强国也转载了媒体报道。自媒体梨视频也专程拍摄报道,微博点击观看人次30万+。

就是靠着“早”字当头,宣传部团队只要遇到有好的新闻线索,就紧盯不放、紧追不舍,加班加点采写编发,才能在短时间内推出上百篇优秀稿件。

(二)找准“角度”

如何挖掘新闻点,推出不一样的新闻,让新闻更“新”,需要找准“角度”。疫情发生后,医院先后派出了27名医护人员分三批支援武汉。对于在武汉支援的医疗队员,考虑到他们三班倒,工作压力大,采访时间不好确定,因此确定了以他们写的战疫日记或家书为主要获取信息方式,从中了解他们的工作动态,发现新闻线索。

宣传团队把如何写好家书、如何写好日记在微信群中跟队员们进行了沟通交流,鼓励从不同视角来记录自己的战疫故事,避免写出来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经过“指点”后,27名援鄂队员们先后写回来四十余篇日记及家书,其中有20篇日记先后被各级媒体采用报道。其中,大年初一奔赴武汉的张坤,她的两篇日记很快被人民网、中新社采用;援鄂队员余梦婷的日记《武汉春天里的最,都让我们遇上了》被新华社采用,阅读量超过100万+。

2月19日,继央视新闻、澎湃新闻《“武汉—成都”深夜连线 给她过了一场视频生日Party》报道援鄂队员李曦杨后,李曦杨在生日当天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家书《爸妈,等我回来一定认真抱抱你们》红遍网络,这封家书经过腾讯新闻、封面新闻、腾讯娱乐推出的“战疫家书”选中,邀请当红演员李一桐朗读了这封家书,视频专题播放量超过400万,微博转发和点赞2万+,评论1万+。健康四川官方微信转发了该视频和李曦杨的家书。医院宣传部团队也推出了《宣下南丁格尔誓言 我便是一名白衣战士》的报道,省内多家媒体跟进报道。

2月23日,一封援鄂母亲写给读高三的儿子的家书经过宣传部团队编辑整理后,中新网以《四川援湖北医疗队员写信给备战高考的儿子:我们共同加油!》,新华社以《成都援鄂护士家书:我在抗疫一线奋战,拟在高考线上加油》进行了报道,阅读量50万+。

根据日记中收集到的线索,团队汇总整理出多篇新专题报道:《三种不同身份 一个共同目标:“打胜仗,零感染”》(新华社、四川在线等媒体报道),《战疫“火线”上的提灯女神》(川报观察、四川在线、中国人口报、大众健康报等),《硬核ICU医生 掌握十八般武艺》(人民日报、四川新闻网等),《16名援鄂回川队员:真正的英雄属于武汉人民》(红星新闻、川经瞭网),《坚守50天!首批援湖北医疗队回川 和武汉战友互赠签名战袍》(川报观察、红星新闻等)。

此外,通过一线医护人员朋友圈的故事进行挖掘,根据一位吃货援鄂队员在朋友圈的各种与吃有关的图文,从“吃货”这个特别的视角讲述抗疫故事,推出了《一位四川援鄂医疗队员朋友圈“吃播”背后的全民“战疫”》等报道多家媒体选用,广受好评。《前线医疗队员想念“川味” 成都同事变身“大厨”做美食寄往武汉》受到多家媒体关注,四川手机报将该新闻通过短信向全省推送。挖掘的《5岁女孩这封满是“暗号”的信 战疫一线妈妈都懂了》被中新社、川报、红星、封面等各大媒体报道。

一篇篇从不同视角推出的战疫一线报道,传递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担当,给了一线医护人员以力量,这些新闻报道也必将成为他们战疫的见证和一生的记忆。

(三)“巧”借外力

    成医附院宣传部团队仅有三个人,其中两人主要负责新闻采编,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和人力,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在疫情期间,医院宣传团队“巧”借外力开展宣传。一是借助各级政府部门,二是借助各大媒体资源,三是借助前线报道团队。

借助各级政府部门。疫情发生后,各级政府部门对于疫情宣传高度重视,建立了各种信息报送渠道。宣传部团队按照各个口径的要求,每天及时把已经采写的新闻和信息及时报送,很多信息得到各级部门推荐给各级媒体采用。如医院向上报送的战疫家书、军转干部奋战一线、党外人士奋战一线、硬核医生奔赴武汉等信息被各级部门予以转发,3名援鄂队员的事迹先后被省市宣传部门推荐重点报道。省委统战部还专门向医院党外知识分子发来慰问函。1名队员的感人事迹被省卫生健康委领导专门指示加强宣传报道;省卫生健康委官微两次对援鄂队员战疫故事进行了发布。医院所在地政府也对医院战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在其官方微信、官方抖音等媒体多次对医院对战疫故事进行了报道。

借助各大媒体资源。疫情发生后,宣传部团队利用之前建立的媒体联络群,加强与各大媒体的沟通交流,疫情初期,配合各大媒体开展了口罩、消毒等防护科普报道,为群众答疑解惑。疫情全面应对阶段,及时向媒体报送新闻稿件。在三批援湖北医疗队出发前均与媒体加强联络,提供新闻素材,配合进行采访。媒体更是动用无人机前来拍摄,并制作了小视频,得到了广泛传播。新华社也两次在现场云分别对医疗队出发和凯旋回川进行了报道。同时积极与行业媒体和自媒体联系,丁香园、健康界、中国医院人文建设网等行业知名媒体和平台纷纷对医院的战疫故事进行了报道。对于已经发布的媒体报道,积极通过医院自媒体(抖音、微信、官网)开展二次传播。还积极联系本地自媒体和大V,发动他们转发新闻报道,扩大传播范围,取得了良好效果。

借助前线报道团队。在武汉前线医疗队设置有前方报道组,每批队伍都配备有新闻联络员,医院宣传部团队及时加强与前线报道组的沟通联系。由于前线报道组人员少,任务重,因此宣传部团队及时把挖掘到的新闻线索和采写的新闻报给前线报道组,由前线报道组审核后发给各大媒体采用。采写的新闻报道《战“疫”一线感控人:没到最后一刻 都要如履薄冰》被前方报道组采用,并推荐给各大媒体,随后中国新闻网、健康报、四川观察等各大媒体纷纷予以了报道,红星新闻以此为基础推出报道《这群四川医生在武汉“管天管地管空气”,还让队员互“嫌弃”》,受到广泛关注。向前线报道组推荐的一篇日记和一封家书也先后新华社和中新社等国家级媒体采用。

目前,经宣传部团队挖掘的典型人物,已有1人荣获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1人荣获成都战疫先进典型,1人和1个集体荣获新都好人,1人入选成都好人,1人推荐参评为四川好人,1人推荐参评四川先进工作者和五四青年奖章。

“只要肯挖掘、只要肯用心、只要肯挖掘,小事件也有大温度”是宣传部团队的座右铭。在两个月的战疫过程中,这个与一线医护人员联系最多的团队,既是记录者,也是见证者,他们在实战中再次得到了锻炼,实现了成长,体现了价值,用实际行动和出色成绩守住了初心,担起了使命。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