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先进个人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梁益建

时间:2019-05-02  来源:  作者: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廖光华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也是这个职业对人文的理解。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也是对人文医疗的最佳践行者。从医三十年来,一边用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实现在极重度脊柱矫形领域禁区的不断突破,一边用自己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和刀尖上行走的精妙技艺书写了医务工作者忠于信仰、无私奉献的人生轨迹,为无数“低头”病患开启了他们的“抬头人生”。诚如“感动中国人物”获奖时的颁奖词所述:“自诩小医生,却站在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梁,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刀尖舞者”的精妙技艺

  “医生没有挑选病人的权利,只有为患者解除病痛的义务。”

为了让自己在脊柱矫形领域走的更远,为更多的患者挽救生命,多年来梁益建一直用“工匠精神”自省,不断的投入到各种临床理论学习中:毕业工作后先自掏腰包先后在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等全国著名医科大学进修学习了6年;2003年,他考取了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两年后经人推荐,受北美脊椎协会主席、世界脊椎重建协会主席、纽约州立大学、上洲医科大学脊柱外科中心汉森袁教授邀请,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站到世界脊柱矫形界的学科最前沿。学成后,他怀揣着建立一个中国脊柱矫形中心的梦想婉拒了美国医院丰厚的薪酬,又毅然回到了成都。多年来,他参与过的“驼背”手术有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了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130°、150°、180°……一例又一例超高难度的脊柱畸形患者被治愈,其中一例脊柱三维360°螺旋畸形的患者,堪称“世界最难”,而梁益建通过手术,让患者的畸形得到完全矫正,增高30公分,让这个从未抬过头的患者从此挺直了身板做人。厚实的临床经验积累让他在脊柱手术领域地位不断上升,一次又一次突破极重度脊柱矫形手术的禁区而使他在这个行业声名斐然。

一个31岁的南京小伙,他从1岁开始患脊柱结核,因一直没有治疗,最终形成180°的角形脊椎后凸畸形。2007年,他跑遍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寻遍专家,得到的答复却大致相同:“首先,这个手术没法做,太危险;其次,除了不好看外,没有其他症状,没必要做。”但由于角形脊椎后凸畸形的加剧,胸廓显著变形,肺组织受压与移位,肺气肿、肺大泡,造成呼吸障碍,甚而一声咳嗽,也会造成肺泡的破裂。小伙子每月都因肺炎住院,还因呼吸障碍出现过两次大抢救。他的这种极重度脊柱畸形采用单一的矫形内固定手术往往达不到治疗目的,需要综合前路松解、牵引、脊柱截骨等多种手段,特别是截骨在手术中出血量大,脊髓损伤的危险性很高。梁益建凭着自己的丰富经验为他定下了治疗流程,先用头颅盆骨牵引术对畸形脊柱进行缓慢牵引,让患者的血管、气管、食管、神经,脊髓等组织起到逐步恢复作用,等他的肺功能快速恢复后,再实行脊柱矫形手术。重新直立起来的小伙子拿着手术前后的片子给别人看时,很多专家怀疑照片是人工合成,几乎没人相信这是一例真实发生并且成功的手术。

手术室也有险象环生的时刻,患者是否平安,靠的是主刀医生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201 4年,有一名手术患者在注射了麻醉剂后,出现了恶性高热,一时间体温迅速开始攀升,37°、38°、40°、42°,手术台上的患者肌肉开始持续痉挛,由于恶性高热导致人体蛋白变性,身体反应完全失效,生死就在一线之间。如何把一只脚已经跨进鬼门关的患者给拽回来?在这生死攸关之际梁益建当机立断——立刻缝合切口,把患者全身覆盖在冰块下进行物理降温,配合马卓科抢救,同时迅速联系本地医院紧急调用奇缺药物丹曲洛林。幸运的是,由于决策果断及时,患者被控制住了体温并挽回了生命。

翻开梁益建的履历,他在无数个本可以拒绝的病例中创造出了一连串的“之最”, 突破了国际上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髓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无法矫正。他已经治疗过的病例已经囊括了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无论是在几十年前还是今天,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这些教科书般的经典案例都是难以复制的奇迹。同时,他还出版了两本脊柱畸形专著,分别是《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手术技巧》和《脊柱畸形手术学》。发表在2015年2月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的一个病例,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一举打破该杂志在审稿时会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脊柱中心”的学科梦想

“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就倒在医院里,那将是我最大的幸福。”

站在人生辉煌的顶点上,梁益建牵挂的是整个学科的未来。为了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成为国内“脊柱矫形中心”,梁益建可谓是把医院当成了家。

作为科室主任,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梁益建的手机时刻保持畅通,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自己的科室人员也保持手机的开启以便病人可以随时问诊求医。为了节约上下班时间和处理突发病患,他甚至把家搬到医院附近,以便自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往返。他每天坚持7:30到岗,晚上七点过离开,像一根上紧了的发条——查房、问诊、手术、回访,回家还要研究案例,甚至周末也是各种讲座和交流,平均每周要施行5次手术,每周的工作时间接近100个小时。

他常说,医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医疗道德,极高的专业素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和行动。而对工作的要求,梁益建近乎完美。

集体会诊,梁益建会一个个询问,你们都说开刀,麻醉选择什么?器官插管准备好了没?出现恶性高热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怎么办?他要求大家像放电影般一步步预想手术过程,想好了,才能确定做不做、怎么做。

即使手术方案已经无误,手术前一天,梁益建还会与其它科室医生一起再次进行确认整个手术细节。晚上他还会仔细阅读术前所有资料。第二天进了手术室,还要再读一次片。他常说脊柱手术只有一次机会,必须非常仔细。

按理说,像梁益建这样的主刀医生是不需要全程手术的,助手们把准备工作完成了,他再来也不迟。但是他往往会比所有人提前20分钟到达。洗手,规定时间3分钟,他要洗上5分钟,还管别人———“你怎么这么快就洗完了?”手术接近尾声,他还不走,坐下看助手们缝合———“外层和里层用的线是不同的,这间距是不是太大了?”

对于收红包、拿药品回扣的事,梁益建深恶痛绝。他给自己的医生们定了不少规矩: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诊断清楚,决不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能用普通消炎药,决不用高档抗生素;决不能收患者一个红包……

根据学科未来的发展,他把科室的研究方向重点放在了重度脊柱畸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治疗和非融合技术以及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策略研究。他依托医院麻醉科、呼吸、消化、心血管科等相关科室的整体优势,成立了一个近五十人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团队,确保完成一般医院不能完成的一些重危、高难、超高龄和疑难病例的诊疗,其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处于国内先进。

他率领科室独立开展技术300余项,其中《头盆环在极重度脊柱畸形矫形中的应用》、《改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骶骨双开门切除骶前病变手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治疗颈椎病》、《侧位股骨近端骨折复位固定技术》、《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等技术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改良脊柱截骨矫形技术、头盆环牵引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等技术已经在全国推广应用,近三年,全科室在SCI上发表论文6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5篇。2015年,梁益建在世界骨科大会作了主题为“重度脊柱畸形伴脊髓空洞的治疗策略”的发言,在深圳市及亚太脊柱精英论坛上作了主题为“顶椎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发言,在四川骨科年会作了主题为“颈胸段重度畸形的治疗策略”的发言。


“医者仁心”的人文情怀

“作为医生,除了要有技术,更重要的是富有爱心,只有爱心能促使你去做一个更好的医生,这种情感是很温暖的。”

最终找到梁益建的,大多是无路可走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病人。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除了经常向医院申请减免患者就治费用外,还常常帮助拿不出钱来的患者筹钱。

2008年2月,在泸沽湖畔,梁益建偶遇到了一个因为多年脊柱畸形已对生活丧失生活希望的人——伍才林。作为医者,他不忍看到这个年轻人的生命就如此枯竭,在那一天,他用一支铅笔,一张白纸,一个医生40多分钟的专业绘图解说让伍才林已如死水的心绪重起微澜。他们俩在泸沽湖畔定下了一个美丽的约定,同年5月,伍才林如约被接到成都,作为骨科主任的梁益建除了帮他凑了手术费外还亲自主刀为他做手术。直起身来,这个术前不足1.3米的矮个,直起身来时竟然是个1.78米的大个子!手术彻底改变了伍才林的生活,“以前悲观得不想活下去,现在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为了铭记生命中的这个重大转折,伍才林改名“伍才立”,而这段故事,也通过央视的《驼背奇遇记》流传成了一段佳话。

2011年,一名脊椎弯曲达153°的25岁小伙子刘仁富求助到了他的面前。刘仁富有个姐姐叫刘仁美,时年已满27岁,但仍未婚嫁,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照顾“驼背”弟弟。从1998年开始,只有15岁的刘仁美便去木里县城打工挣钱,先是当保姆,然后帮人养猪,最后到理发店工作。所挣的每一笔钱都存起来,希望某一天能帮助弟弟通过手术直立起来。在打工期间,有很多人给她介绍男友都被她拒绝,“弟弟没有站起来,我就不会嫁出去。”刘仁富姐弟的故事打动了他,使他四处“化缘”筹集手术款。梁益建拿着他照片去找支具器械厂家希望得到捐助;他将刘仁富的照片和故事贴在一个茶楼的墙上,希望人们伸出援助之手;他找到一家皮鞋厂的老板,希望他能为刘仁富捐款……一笔笔爱心款就这样筹集起来,当第一阶段捐款凑够的时候,梁益建就赶紧去接刘仁富,完成了第一次手术。一个多月后,刘任富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将第二腰椎取掉,并截去第四、五腰椎的椎板,从而将他的整个脊椎成功扳直,整场手术耗时8个小时。

梁益建对于病人,可谓是殚精竭虑,一边治病,一边“治心”。科室里有不少小朋友长期住院治疗,为了让他们不耽误学习,他联系了一些大学志愿者来为孩子补课,还自掏腰包请了声乐老师来教孩子们唱歌,以锻炼肺活量;对于一些极度贫困的患者,他除了想办法帮他凑齐手术费外,每月还自掏腰包给上几百块的生活费,或者安排他们的亲属在医院做护工以保障他们的住院生活不受影响;病人住院期间,他请来计算机老师,想帮助这些身体不便的病患多学一种技能;等病人出了院,他又积极联系爱心人士帮他们解决工作问题;上班时不忘给病人带来几袋奶粉补充营养,过年时不忘买来汤圆给病人煮上,说好好治疗争取早日回家团团圆圆……每年科室都在医院里开展义诊,还多次到基层医院去指导工作。2014年起,梁益建团队与固定的慈善团体建立合作,至今未200余为患者募集治疗善款达千万。

作为医生,梁益建深谙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因此他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作为医生,他仍怀“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三十年间,从一个普通的医生到攀上脊柱矫形领域的最高峰,每一次进阶都见证着他无悔的付出与抉择;从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髓畸形无法矫正,再到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无法矫正,每一步跨越都见证了他带领科室奋进的艰辛与无畏。“白衣怀丹心,赤诚铸医魂。”医者梁益建正是这个时代情怀和风采的最好彰显。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