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致力于将医院建设为“文化型医院”

时间:2020-03-31  来源: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1)总体概况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托管单位,建院于1931年3月1日,是我国成立最早的,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目前医院设有徐汇院区、浦东院区两个院区,并与紧邻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高度融合、共同发展。

医院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秉承“关爱、团结、求实、开拓”的院训,大力推动医院文化建设;以“德仁相济、术业互进”为宗旨,从患者的切身需求出发,在医院的各项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弘扬人文精神,提升患者的就诊体验和医院职工的满意度,致力于将医院建设为“文化型医院”。

(2) 创新亮点

①就医服务建设创新:

1)人工智能实验室&AI建设智慧医院

2019年2月,上海首个医疗“人工智能(AI)大数据实验室”落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该实验室由肿瘤医院、腾讯公司共同成立,核心发展战略将聚焦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瞄准大数据平台与自然语言处理、精准医疗、计算机视觉、肿瘤知识库、AI智能助手五大“靶点”,同时实现包括临床科研平台搭建、结构化病历与质控管理、高危人群肿瘤早筛、精准预约、患者随访管理十大场景的具体应用。

以往,紧缺优质医疗资源与疑难杂症如何匹配,这一问题很难求解。而现在,利用人工智能,肿瘤医院门诊管理实现精准预约的有效探索。目前精准预约在肿瘤医院覆盖15种常见肿瘤疾病,疑难重症患者在人工智能帮助下可找到最合适的专家,这一做法有效打击了“黄牛”现象,实现患者与专家的“精准匹配”。

  数据显示,截止目前精准预约已为每位患者平均节省2.5小时的就诊时间,患者挂专家号的等待时间已经平均减少7.4天,到诊率提高了7%。专家门诊的效率平均提高了3.5倍左右。

未来,肿瘤医院还将以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为新的起点,在肿瘤精准医疗方向深入研究,整合临床和多组学大数据,利用AI引擎构建肿瘤智能诊疗系统,为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医疗服务。

2)依托新媒体公众号,打造线上直播及VR全景导航

医院官方微信服务号粉丝数量已经增加至70万,平台还嵌入科普文库、视频直播、VR导航、新春祝福等服务功能小程序矩阵,官方微信10万+文章数量在全市三甲医院中位居前列,2019年10万+达到10篇,连续多年获评国家卫生健康委优秀微信公众平台和上海市十大健康微信公众号;设计制作医院科普宣传吉祥物——福晓爱。

依托影响力日益壮大的公众号平台,医院还在其中嵌入了线上直播功能和全景导航功能。线上直播功能根据不同病种、不同学科开设,围绕患者就医期间可能碰到的疑点选题,目前开展主题覆盖了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营养、心理支持等多个维度;平台邀请医院权威专家进行视频直播和在线答疑,切实解决患者的就医疑问。目前单期直播节目的观看量达到了6500次以上,且平台视频可以从官方平台直接进入无限次回看,便于患者学习。

此外,为方便患者院内就诊,医院官方微信平台还嵌入VR全景导航地图,对医院核心功能的分布明确标注,患者只需通过官方微信VR导航入口输入目的地,便可以实现全景导航,不再需要反复寻找路标,缩短患者因通道不明造成的等待时间。

②人文品牌建设创新:

1)用人文活动驱动医院品牌建设

为了加强品牌建设,医院还将文化传播的关口前置,面向中学生开展系列人文活动,深化文化建设内核。例如,医院连续多年开展的暑期职业夏令营是一项面向上海市中学生招募的志愿者项目。与过往“走马观灯”式的参观活动不同,本次夏令营活动分成4大模板,除了“医者面对面”的讲座之外,还有“和教授一起做实验”“与医师一同上门诊”“与社工一起进病区”等丰富多彩的医学体验内容。目前,已经有多批中学生参加了医院开展的夏令营项目,其中不乏有中学生从此立志学医,并在高考中选择了医学专业。

此外,每年医院都会派出大批援边援外的医生,将医院的领先技术传播到边疆和海外。医院记录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点滴,将这些医生们的感人事迹深化传播。例如在七夕节,将援边医生龙子雯写给妻子的一封感人至深的家书作为素材,在院内宣传平台和社会媒体上广泛传播,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兼具人文关怀与品牌塑造效应;举办“医患春晚”,患者和医务人员一起走上舞台倾情表演,传递“积极抗癌、乐观生活”的正能量。

2)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医院人文品牌

创新基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载体,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等新媒体即时、快速、便捷的传播优势,提高医院自媒体平台建设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打造一种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打造出更多植根于医院职工及社工公众所熟知的“复旦肿瘤”文化符号,不仅关注产出作品,更关注系统、可持续的IP文化建设,创设首个以医院为建设主体的“新文创”生态。

借助新媒体平台,讲好“肿瘤医院故事”。医院策划多个栏目和专题,走进临床一线,挖掘医院中“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例如在官方微信服务号平台开设“医德医风”专题,报道一线医生的感人事迹和良好品德;在护士节征集一线护士的暖心故事和优秀摄影作品;捕捉瞬间的感动和医患之间的温馨画面……除在医院官方微信平台传播外,医院还借助社会媒体,将这些经典故事投稿大众平台,让这些“肿瘤医院故事”变成“上海故事”、“中国故事”,以更好的将这些典型的文化符号推广向全国。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院还开设了官方快手号,借助短视频媒体的火爆,将医院的抗疫故事更好的传播出来。当医院派出首批医护前往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之际,医院专门为出征医护拍摄短视频,听他们讲述出征前的感想,并将专门拍摄的工作照制作成短视频封面,相关作品受到广泛传播和点赞。医院官方微信订阅号还连续刊登抗疫勇士们在前线的故事和家人们的书信,感人的故事在院内外的朋友圈中引起强烈反响。

3)用外宣驱动医院人文故事传递

每年医院在公共媒体平台上发表大量人文故事,用真实的温情细节,传递医院的人文情怀。例如,肿瘤医院与SMG《人间世》节目组合作,参与记录拍摄两集专题节目,讲述医生的成长故事和肿瘤患者治疗的心路。影片中记录的真实故事和动人情节,一方面呈现出一线医护在攻克恶性肿瘤不畏困难重重的艰辛,另一方面也记录下医生与患者在应对疾病时的人性之光。节目播出后,在各大媒体平台引起关于人文关怀的讨论,传递了生命的可贵与美好,以及医院的人文关怀。

医院与梨视频、医学界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广泛合作,将外宣报道从“单渠道”拓展至“多平台”,进一步扩大品牌宣传力量;在外宣内容中“医教研”和“人文类”并重,挖掘院内重点突破、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用“数说”、海报、短视频等宣传形式,策划大型活动与媒体宣传形成联动,营造良好医德医风氛围。

4)“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喜马拉雅模式

肿瘤医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多途径承担医院社会责任。肿瘤科普宣教是医院除了临床工作之外一项重要推进的公益工作。通过组建科普志愿队伍、对接外部科普需求,搭建宣传资源平台,形成医务工作者“组团出海讲科普”的志愿者工作新模式,提高肿瘤科普的覆盖面和有效性,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知识需求。100余位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务人员组成的沪上首支肿瘤科普志愿者团队正式成立,形成了由医院主导、科室参与、职工报名“组团出海讲科普”的志愿工作新模式。当天,医院这支志愿者团队正式牵手喜马拉雅开设公益音频节目,探索建立“肿瘤科普+公益捐赠”新模式。

该节目未来所获收益将由肿瘤医院和喜马拉雅共同捐赠至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肿瘤医院专项基金,用于医院未来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志愿者规范化培训和志愿者基本权益保障和奖励等多个方面,用志愿服务福祉更多患者及家属。《新民晚报》、《中国青年报》、《青年报》等主流权威媒体曾大篇幅报道,并称其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社会效益。

首期节目51期,截至到2020年3月,收听次数达到11.7万。目上线一年间,共募集善款6万余元,同期启动了一项名为“志愿者癌症健康档案建立及早筛暖心计划”。医院将这些收益善款分批为300余位在肿瘤医院从事志愿服务的社会志愿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对部分有癌症高危风险且在肿瘤医院志愿服务时间达标的志愿者免费提供相关癌症早期筛查项目,起到早诊早治。

5)建立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服务模式

依托上海市志愿者协会肿瘤医院志愿者服务基地的平台基础,医院社工部整合高校及社会资源,完善志愿者培训和管理体系,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持续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运用微信公众号、志愿云、钉钉系统持续推进志愿者信息化管理,并逐步培育和建设了1支由2300余名医务工作者构成的医务志愿者和近700位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10支志愿者服务团队为市民、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有效构建“医院-社区-高校-康复患者-社会组织”五位一体的志愿服务新模式;设立首个上海市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募集善款170余万元用于支持志愿服务发展;承办上海志愿服时间兑换机启动仪式,成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创新的首批运营单位;探索医务志愿者反哺社会志愿者的机制,连续三年为1500余位市优秀志愿者进行甲状腺肿瘤筛查。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社工系建立专业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全国首个肿瘤社工研究中心,整合沪上高校社工系资源推动肿瘤社工实务和研究的发展,引领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医务社工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医院志愿服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累获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基地、市教卫党委十佳好人好事称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成果奖等荣誉称号。

6)建立全国首个资源小站

医院还建立了全国首个患者资源小站,开展导诊助诊、贫困患者救助、科普宣教、肿瘤诊治及康复咨询、心理热线等服务,打造了集成性、一站式的社工引领志愿服务的新平台;汇总案例编写首部肿瘤患者心理-社会支持案例集《与ai相伴—“帮帮我”心理热线抗癌新视点》并向患者及家属赠送4000余册,编纂国内首本肿瘤专科医院志愿服务指南—《为ai同行—肿瘤专科医院志愿服务实录》,该书将于2020年6月份正式出版。

近年医院所获荣誉:

2015 第十二届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文明单位(2013-2014)

2015 第二届我心中的白衣天使-市民投票评选五十佳活动优秀组织奖

2016 医学伦理科普优秀成果(案例)奖    

2016 “移动互联网时代伦理视野下的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与和谐医患关系构建”优秀案例

2017 第十三届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文明单位(2015-2016)

2017 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2018 2017年上海市十大健康微信公众号

2018 医学科普优秀组织奖

2019 2018年上海市十大健康微信公众号

2019 新时代健康科普征集大赛特别贡献奖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